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位于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曾被称为“逢雨易涝、逢汛必淹”。去年“820”洪峰过境,古镇景区60%的区域都被洪水淹没,受到了广泛关注。9月7日,长江今年第1号洪水、嘉陵江今年第2号洪水过境重庆中心城区,磁器口波澜不惊,洪水气势汹汹地来,又静悄悄地走.....
磁器口变了?带着疑问,第1眼记者前往古镇进行了走访调查。
周末的磁器口,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却有序不乱。景区里,已经很难看到洪水过境的痕迹。
只有清水溪畔,低处树丛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提醒着来往游客,前几天的洪水曾来过这里。
9月7日嘉陵江洪峰过境磁器口时,水位曾到达184.13米,超过保证水位0.13米。放在往年,清水溪畔的居民楼房又该被淹了,但今年有些不一样。
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应急办主任赵家平告诉第1眼记者,以前这里有约一百二十户居民,去年的洪水一半的房屋都被淹没,后来磁器口街道通过征收和拆迁的方式,对居民进行了集中安置。
低洼地带的居民已悉数搬走,今年洪峰过境时,磁器口真正受影响的,只有位于迎龙门附近的9户商家。
虽然几天前才被水淹,但有的商家现在已经开门营业了,还没开门的,也在做收尾工作。
从准备搬迁、开始撤离,到转回物资、消杀清洁……沿岸商户对洪水来袭时的整套流程,已再熟悉不过。有了往年的经验,再加上磁器口街道应对洪水的完善机制,对于搬来搬去的周折,商家们有无奈,更多却是淡然。九妹饭庄负责人宾文明告诉第1眼记者,在这里经营了多年,餐馆不做了,自己感情上过不去。虽然洪水每年来,但政府、景区管委会以及街道都会及时来通知,帮助他们应对。
应急办现在建立了一套完整应对机制,根据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不同的水位线,分别建了台账,完善了应急转移人员的基本信息,还落实了包户责任制,目的就是在洪水位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及时修正信息,随时与商户沟通交流。
迎龙门上,沿岸商家已做好了重新迎接游客的准备;迎龙门下,环卫工人正在对广场进行最后的冲洗。现在码头修了广场,环卫工人都觉得比以前冲洗方便简单多了。
磁器口街道应急办主任赵家平表示,正是由于广场上防洪挡墙的修建,有效抵挡了今年洪水对沿江区域的冲刷,减少了水土流失,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江居民的住房安全。而站在码头广场,往井口方向看,那边的变化就更大了。
沙坪坝磁井段的防洪护岸工程,是按照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修建的。防洪护岸在修之前,是一些荒坡,部分平坦区域还有居民居住。通过护岸工程的修建,有效提高了沿江街道的防洪能力。
曾经的荒坡堤坝,成了防洪护岸;
曾经的低洼民居,如今搬迁后,周边道路拓宽,打通了古镇交通大动脉。
曾经汛期自驾来磁器口,车子往往面临无处可停的尴尬,现在沙磁巷、磁器口后街等地势较高的公共停车场启用后,完全能够满足游客需求......
磁器口在变,但一旦置身景区,又似乎什么都没变,磁器口还是游客心中的那个磁器口,市井风情,古色古香。
对于这个千年古镇来说,游客眼中的“不变”,也许就是最好的变化......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伏毅 汤海林
原标题:第1眼关注 | 洪峰过境 磁器口的“变”与“不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