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耗资几十亿的日式风情街的竣工,引起了网络世界的目光和激烈讨论。
打开搜索引擎,搜索“日本风情街”或者“日式风情街”,自动推荐就能冒出好几个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日式风情街结果,这些不同程度仿照日本街道的风情街,似乎都投入了巨资,具备了网红打卡地的各种属性,也给深陷疫情阴霾的商业旅游业带来一丝希望。然而,这里也甩不掉浓厚的山寨气氛,不少实地到访的游客无一不留下一句:逛了一圈,逛了个寂寞。
以京都二年坂商业街为原型,占地6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0亿,并且全权委托日本的设计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有松下等知名日企参与其中,这个位于辽宁大连的中国最大日式风情街在拟建初期就迎来了各方的关注。
在这里,据说建筑用的瓦片都原产于日本,排水装置更是整套复刻;特色温泉旅店的内部设施也百分百还原,工作人员都身着和服、认真学习过日本礼仪习俗,力图“让每一位入住的客人都仿佛置身于日本”。
大连日本风情街效果图
京都实地图
8月21日,“日本风情街”的一期项目商业街正式开业,已有29家商铺投入运营。按照计划,在三期项目全部结束施工及招商进入正式营业后,风情街上将开设有83家商铺。
目前风情街上有家电销售专营店、日本特产店、拉面及和果子等美食店铺、以及日妆店,项目开发商致力于真实还原日本街道景观和人文风貌,并且出售日本本土产品和提供正宗日式美食。与此同时,开发商还计划建造及出售1300套含有温泉的别墅,商业街配套的83家整租酒店也在陆续完工中。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交通方便、文化习俗相似度高、饮食习惯接近、当地物价便宜等原因,在疫情来临前,日本一度是中国人出境游的最爱目的地。
特别是在上海,几百块钱的机票和办理方便的签证让去一趟日本就和周末去趟崇明一样。随便逛逛吃吃购购物,就是上海人一家老小度假出游最不用动脑又能玩得舒心的旅程。
然而作为世界上疫情较为严重失控的国家之一,即使为了复兴旅游业日本政府有计划取消对疫情防控较好国家的旅行禁令,想必也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然而其实想要体验日式风情、打卡日本元素,就算人在国内也很容易实现。
大连并不是唯一一个建造了类似的日式文旅综合体的城市,“京都二年坂”、“新宿歌舞伎町一番街”、“鸟居建筑群”……这些日式街道与风格建筑聚集在上海、苏州、广州、海南等地,但除了当地人之外,其实并没有多少网友通过新闻了解这一情况。
而国内建日式风情街的新闻,最先积极报道的是日本媒体。去年国庆节前夕,日本富士电视台派记者采访南方某地的日式风情街,正逢国庆节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网红和打卡人士,非常热闹。报道后连日本民众都表示“这绝对是日本”,“我也好想来玩一次”。
这种街道规划输出海外的现象,也被日本城市规划机构当成了“活广告”,据赫芬顿邮报日本版的报道,一些日本专门从事街道规划的机构,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将中国的日本风情街当做案例来进行推广。
一条商业街,一个旅游区,一次境内短途旅行就能实现“假装在日本”。
在“全市人民都爱去日本”的上海,长宁区的古北定居着近五万日本人,仙霞路作为知名的“日本街”在疫情期间也再次翻红,美食探店、拍照打卡,小红书上类似的笔记又一次带火了这条并不算长的街道上的日料餐厅。
如果说这条因美食而起的“日本老街”起初只是因为日式料理餐厅聚集而得名,位于历史已久的日本聚集区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则让它逐渐开始“名副其实”。虹桥古北的日本聚居区在二战前就已初现,当时做小买卖的日本个体商户在街道上挂起日文招牌,日本富人阶层也将虹桥作为自己在海外的“后花园”。
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日建交的蜜月期,两国技术交流增多,很多外派到中国工作的日本人开始定居在日本领事馆所在的古北。日文招牌和日式装潢列于街道两侧,很多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也开始来到仙霞路探店就餐,甚至有不少日本人来到这里开店。
与上海“日式风情街”自发形成、合理利用的缘起不同,苏州淮海街则是为了提升日资企业投资环境扶植打造。在这条550米的街道上实现“不出国就抵达大阪街头”,翻修重新开业后经历数个小长假,去淮海街上穿着和服吃饭、拍照,已经成为年轻人们假期里一项新的打卡出游计划。
开发商合理利用这一路段原有但逐渐没落的“日料街”,为每一家店铺重新设计招牌和进行翻新装潢,在展现日式元素和各自特性的同时,也兼顾街道的整体视觉调性,让每一家店铺都融入整体的街道风格。
就连街道上的市立医院也在规划中重新设计了外立面外观,并且增添了可爱的卡通元素。再加上灯笼、灯箱、大字体的加持,到了夜晚这样精心设计过的街道景观就成了一块大大的布景板,吸引着年轻人们争相来拍摄“正宗日式写真”。
对于这样“日式氛围”的把控,上文中被日本媒体格外关注的广东佛山一番街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入口处霓虹闪烁的鸟居牌坊,马路上写着“车辆徐行”的字样,和东京一模一样的地铁标识和公交站牌,还有漫画书里走出来的“藤原豆腐店”、“毛利侦探事务所”,路边停着供展示的跑车悬挂着日文牌照……一番街让你一秒在新宿、一秒在《头文字D》、一秒又因为一个稍为简陋、审美堪忧的电子闪屏而回到广东。
对这条风情街最细致的描述,也来自于日本媒体。
“排列好的日语招牌上写着各种日语道路标示,街道上还能看到一辆停着准备接客的日本出租车,街道名叫做‘一番街’,一眼看上去像是日本普通的那种闹市街道,但一看招牌,你就能感觉到有一些奇怪的地方。‘毛利探侦事务所’‘真实只有一个’(名侦探柯南)‘高达’‘漩涡鸣人’‘藤原豆腐店’‘人类补完计划’等等。大多是和动漫相关的招牌。另外街道上还有指示‘左侧通行’,从细节处模仿日本道路在左侧行车和步行的习惯”
“穿越东京街头”、“拍照打卡代入感超强”在以这样的字眼为标题的小红书笔记里,广州一番街因为几乎做到1:1还原日本成为年轻人们趋之若鹜的打卡胜地。即便是后来因为网络上的批评,该街道改名为“食番街”,打卡者依然络绎不绝。
这样一看,千篇一律的霓虹灯、大字招牌日式风情商业街似乎过于泛滥,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于是旅游大省海南另辟蹊径,既然某种“生活在别处”的风情如此火爆,那干脆一做不做二不休让你来了就不想走。在海南的人工岛屿海花岛上配有一条六国风情商业街,一次性集合了明清、苏州、川西、岭南、东南亚、德国、日本、法国等多朝代、多国元素的建筑群。
欧洲木质小屋背后就是明朝锁妖塔,苏州园林拱门旁边走走就到日本鸟居,一场看了感到头疼、令人欲言又止的建筑大乱炖也在游客精修的照片背后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朋友圈里收获一句“这是在哪啊好漂亮”的评论,就算是不虚此行。
日式风情街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可能会让很多地方望而却步,不过按照国人的套路,凡事加个“小”字,方寸之地就可以尽显日式风情,通过社交媒体的露出,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小京都”“小镰仓”。
比如“小京都”,在日本国内就有大大小小100多个小京都,一些日本的地方县市都自顾自的将自己命名为小京都,以吸引游客。在我国国内,因为疫情,也出现了不少“小京都”。
在苏州、青岛、杭州、深圳、宁波、成都、厦门等城市,这种“小”字辈的噱头都存在,只要有面对大海的街道,有一条铁轨,就可以打造出镰仓高校打卡地。尤其是沿海地区是“小镰仓”的重灾地,结果倒逼一些景区直接打出“我是小镰仓”的宣传口号。
厦门小镰仓,做地铁可以实现坐电车看海的效果,2公里的海堤路出片效果直逼镰仓本地。而处于北方的“威海小镰仓”称其有不亚于马尔代夫的碧蓝海水,直通海边的火炬八街,实地可能就是几座洋房围拢的海边小路。
去掉滤镜,貌似镰仓高校前(下)和火炬八街(上)还是蛮像的
而这两年火遍网络的河北阿那亚,也没有拒绝过“河北小镰仓”的名头,取自梵语的“阿那亚”的名字,更是让人联想到镰仓的佛系气氛。
“小京都”也是有木制建筑、低矮绿树、石板路的,自然可以模仿京都清水寺前的二年坂,带上几位穿和服的游客拍照上传小红书,吸引客流指日可待。
比如成都一家酒馆,因为其外观将日本关西宅院和京都茶室庭院元素做了结合,被称为国内最想打卡的“小京都”地点。而在龙井茶的故乡杭州,龙井茶乡里的两处日式小茶馆也建成了日式茶室的风格,逼仄的环境极力还原京都巷弄深处的阴郁气质。而北京的世界公园和双秀公园里的日式风情区域,更是建造了仿造桂离宫的茶室、五重塔、民居,后者更是日本人亲自参与修建,小众而不为人知。
除了“小镰仓”“小京都”,前疫情时代的日本旅游打卡照还少不了奈良小鹿。国内的各式野生动物园也开始蹭流量。北京南海子公园、成都金沙博物馆的鹿苑......反正只要是养鹿的地方,不管它是麋鹿、梅花鹿,都可以和“奈良”擦上边。
不管是名气很大、造价很贵的大连“日本风情街”,还是各地动不动就冠上小京都小镰仓的打卡地,不难发现,地产商和旅游业者费劲心力,斥资金打造的人造景点,可能最终的目的和阿那亚类似,那就是卖房子。大连日本街的开发商,就在这一区域同期规划了日式别墅住宅区。
近年来不少地产商都掌握了新的财富密码,想要拉高偏远开发区的房价,只靠房产硬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打造区域集合,让原本荒无人烟要坐地铁换公交再包车才能到的楼盘附近变得热闹起来。而变热闹的最快办法,就是在附近打造一个网红景点。这个景点有没有游览价值甚至都不重要,只要拍照好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慕名而来,人流量带动在地商业,喧哗起来的开发区房产也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比如在大连日本风情街的新闻报道评论区,就有当地人讲述了自己的“踩雷”经历。来到距市区几十公里的风情街,发现区域很小,商户在出售的东西也都是随处可见的普通日货,没有什么景点且周边大部分地方都在施工。“若非居住在附近,完全不值得开车三四十公里专程跑来一趟。”在评论的最后那位游客这样写到。
而一些开发商和区域政府联手打造的人造景点目的也大抵类似,和前几年一窝蜂涌现的“仿古小镇”一样,日式风情、欧洲风情、还有近几年逐渐有要大火趋势的摩洛哥风情,不管是什么风情,最终的目的都是用“情怀”换客流,促进当地就业,带动周边经济。
2012年由于中日关系恶化,苏州淮海街曾一度“过气”衰败,东北烧烤替代了原有的日料店,整条街都逐渐萧条。地产商和城市研究院看准了疫情后人们无法出国旅游的商机,对淮海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规划改造,让这条过气“网红街道”再次翻红,提升了这条街上商铺的利用效率。
无论未来发展如何,起码在开业初期见证了庞大的客流,也让不少曾经在这条街上苦苦支撑的商家因此小赚一笔。
日本作为一个文化软实力很强的国家,日产动漫、游戏、漫画、电影都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收获了大量粉丝。日式审美中所代表的时尚、新潮、“高级”的一面也吸引着一些年轻人去日本旅游、学习、生活。
然而不管是哪国风情街,难免都有点照猫画虎的意味。每一种建筑设计风格形成的背后,都有其国家习俗、审美历史等社会因素众多支撑。照抄照搬的装潢与景观设计背后因为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化底蕴支撑,最后大多只是抄了个皮毛,远观尚可,近看漏洞百出。
与当地自发形成、极具生活气息的街景不同,商业街的打造往往都是“一夜起高楼”,除了有可能涉及侵权问题,很多街景设计和招牌只是装饰并没有实用功能。噱头大于内容的人工造景没有灵魂,所谓“假装在日本”,正是因为这样的旅行只是流于吃喝、拍照的表面,其实体验不到任何当地的文化与人文。
其次,虽然相似类型的风情街众多,但它们都不是自发形成的个体商户聚集,街上的商户、餐厅、甚至布景元素都同质化严重。这样除了拍照好看并不提供任何其他独特旅行体验的风情街,大多人在来过一次、拍好照片后可能再也不会来。有些风情街沉迷于“网红街道”的自我定位,被开业初期、游客们尚有新鲜感的人潮拥挤而蒙蔽,却无法提供给游客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当浪潮退去,后续很难实现长久的发展。
吃着同样的菜色,走在没有灵魂的街道上,摆好一样的角度,拍一张和网络上千千万万张在此打卡的人大差不差的照片。这样的“假装在国外”抽出了旅行的形式,而将旅行的内涵统统抛弃。精修调色后的照片和精心规划的仿造街道一起,让人逐渐忘记,什么才是旅行的意义。
参考资料:
日经中文网:中国最大日本风情街在大连开业
谈日录:毛利侦探事务所在中国开分店了?这些以假乱真的山寨日本街,连日本人都差点分不清!
澎湃新闻:“佛山一番街”走红,一种“假装在旅行”的商机?
彼山:从爆红的苏州淮海街,再来聊聊街道更新的“场景力”
撰文:盆栽,Jonas
编辑:Sebastian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街上男人们的短裤都那么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