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蒙古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曾经这里“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然而从1824年开始,这个美丽的高岭开始被荒废,开始黄沙漫天,直至1962年,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雄心万丈,进驻塞罕坝,开始重建塞罕坝。
塞罕坝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极端最高气温33.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常年刮风、积雪。且经历了雨凇、干旱等自然灾害,重建塞罕坝困难重重。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