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嘉峪关关城南凭祁连山,北依黑山,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与长城墙体、关堡、烽燧、壕堑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素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阴”之称。
一
嘉峪关市境内共有长城墙体26段,共计43.617公里(消失段约长6公里),墩台49个,关堡8个,壕堑12.94米。长城墙体根据其地理位置分为西长城和东北长城两部分,两段长城呈“T”字形分布,互相连接。
西长城(关城两翼的长城):向南连接天下第一墩,横穿沙漠戈壁称为“明墙”;向北连接黑山悬壁长城,称为“暗壁”。
东北长城:沿峪泉镇北面,跨过酒钢厂区、野麻湾戈壁,穿过新城镇与酒泉地区境内边湾滩长城相接。
二
近年来,嘉峪关市抢抓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充分依托以长城为代表的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了以关城为主体的文物旅游景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掘长城资源,建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旅游景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发展文物旅游,尝试以旅游经营促进文物保护。1999年,嘉峪关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全面启动了关城文物景区的建设,为全市文物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5年,嘉峪关市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以关城景区为主体,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魏晋墓景区为辅助的文物景区,打造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2010—2019 年,嘉峪关市仅文物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增长率均保持在 20%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16年,全市文物景区旅游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亿元。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172.88万人次,实现收入1.43亿元,全市文化旅游经济强势推进,仅2019年旅游人数达1314.7万人次,旅游收入96.4亿元。近三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共达3219.74万人次,年均增长23.35%,实现旅游收入225.3亿元,年均增长28.54%。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12—2015年国家共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678亿元,有效实施了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和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包含关城木结构修缮、关城古建筑油饰彩画重绘、西罗城保护维修、墙体保护(不含罗城)和防渗排水、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长城第一墩本体保护防洪、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工程等子项目为重点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项目于2012年开工,2016年底工程竣工验收。这是嘉峪关有史以来实施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科技利用水平最高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水平综合保护利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众的典范工程。一是极大改善了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保护状况。严格遵循“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保护维修原则,使长城墙体开裂、风化、城墙基础酥碱掏蚀等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关城的本体和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和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保存,达到了“修旧如故、重现原貌”的效果。二是有效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成立了遗产监测中心,建立了以夯土长城为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动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长城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的稳步推进,使全市旅游业实现了质和量的提升,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峪泉古街、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完成,与嘉峪关关城构成了“一古一今、一旧一新、一静一动”两大旅游主体,形成了以文物古迹游为龙头,现代工业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于一体、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产生旅游“洼地”聚散效应,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同时,为积极落实文化传承和开展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等国家政策,我们积极开发“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等研学产品和以长城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充分利用好遍布我市的墩台、壕堑、关堡及与长城有关联的山川地势、自然风貌,积极打造露天长城博物馆,实现了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2.03亿元,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个、旅游标识牌96块,新修17.39公里的长城旅游公路、25.09公里的S305旅游公路两条,新开通航线6条,开通旅游景区景点专线车,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开通了“嘉峪关号”“酒钢号”“嘉峪关方特号”等旅游专列和北京、上海、成都等16个重要节点和省会城市的14条航线。建成嘉峪关河西走廊游客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完成了“一部手机游甘肃”(嘉峪关)的专业培训及线上运行工作,实现了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WiFi全覆盖。
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有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个以长城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为观众全面展示了长城的历史、军事、建筑、经济、文化艺术价值,成为公众了解长城知识的工具书,也是传播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科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成以来,在宣传和传承长城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在推行免费开放机制后,长城博物馆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每年游客参观量达40多万,在传播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作为省内少有的以展示城市发展和建设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基本陈列中对嘉峪关历史文化进行详细展示,使广大游客从中了解嘉峪关发展史,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加大区域合作交流。加强与酒泉市的联合营销,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就节会赛事的合办、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开发。配合全省《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18-2025)》的实施,加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筹建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嘉峪关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通知》部署和省上关于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的工作安排,积极进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的前期项目筹备及规划工作。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动作用,突出长城文化主题,不断放大我市作为明长城西端起点的区位优势,打造嘉峪关长城文化龙头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整合境内嘉峪关文物景区、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新城墓群、黑山岩画等文物旅游资源,以长城文化为主题,以大漠风光、绿洲田园和边关风情为依托,以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为主体景观,将我市长城文化带逐步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带。
三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利用是保护的拓展,利用好是为了更好保护文物、传播文化,更有效提升文物保护意识。近年来,在长城保护利用过程中,嘉峪关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长城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长城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景区建设规划等规划有效保护衔接。
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通过多年努力,嘉峪关市的文物基础工作较为完善,“四有”工作健全,尤其是在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设立了隶属于市文旅部门的正县级事业单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有104个事业编制,三个内设科室,下设六所一馆一中心,涵盖了全市历史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 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设有单独的正科级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区全部有界桩、界碑、围网,有健全的文物保护档案,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划定了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经省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经市政府公布,这些工作均得到了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肯定。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做好长城保护工作。2011年,省政府公布实施了《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2010—2030)》,根据《规划》内容,近几年嘉峪关市始终把加强长城文物保护、合理展示利用长城资源、防止建设性破坏等工作作为文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了嘉峪关关城及境内所有长城的本体修缮工程,关城安防、消防、防雷等工程;二是实施了所有长城及独立墩台、关堡铁丝围网和保护界桩界碑安装工程;三是对关城周边环境和文物展示利用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治和完善,对九眼泉湖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治理;四是建设了长城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等保护利用场所;五是实施了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道路交通联系,建设了长城保护展示利用道路。
坚持文物保护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多年来,嘉峪关市始终坚持文物安全的底线和红线,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文物安全“零事故”的记录,连续多年在全省文物安全考核中都取得“优秀”等次,尤其是在2017年全国长城执法大检查中成绩突出,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认可,连续多年无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发生。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嘉峪关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责任单位清单》,做到了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到位、职责清晰、责任明确。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公示和消防公开承诺制度,组织全市各文博单位在显著位置设置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和《消防安全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文博单位文物安全与消防安全责任。对全市境内所有野外文物包括长城、墓葬、岩画等均安装了保护设施,共架设围网135余公里,树立保护标识碑166块,界桩1259根,宣传警示牌80块,通过这些防护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嘉峪关市田野文物保护水平。
做好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近些年,嘉峪关市的原国土资源、规划部门在土地出让、项目选址、工程开工前均先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对于涉及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工程项目,嘉峪关市文物局及时复函,建议项目选址能避让文物保护区的必须避让,确不能避让的,必须按要求编制文物保护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并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严格按规定施工,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及文物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境内实施的嘉峪关机场建设、G312国道改建、兰新高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S06绕城高速、城市生活用水管道等多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穿越长城本体时,全部按照国家要求,采用下穿长城或在保护区外以隧道形式避让长城等方式,有效地保护了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风貌不受破坏。
报送: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