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夹持的大型山脉,群山连绵巍峨,冰川河流众多,自然风光绝妙。入冬后,新疆天山北麓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大地上一片寂静,野生天山马鹿走出山林觅食。
野生天山马鹿是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的马鹿亚种,体型较大,身姿优美矫健,性格温顺,成群结队出现,在雪地里觅食、撒欢,无疑是雪域高原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
然而,野生的天山马鹿种群数量稀少,据科学家估计,不足1万只。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01体型庞大仅次于驼鹿,头顶树杈般的茸角,屁股呈桃心状“臀斑”
天山马鹿是鹿科、鹿属的一员,因体态如骏马而得名,体型庞大,仅次于驼鹿。体长约120-140厘米,体高115-140厘米,体重160-330千克,当算大型鹿类。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马鹿的体型较历史更大。因天山马鹿的生存环境较为严寒,拥有庞大的体型,能够抵御严寒;健壮的四肢,更方便在深雪中行走。
同时,大体型也能够增强它自身的咀嚼和消化的能力,可以吃一些其它小型鹿类无法食用的针叶和硬草。此外,庞大的体型也降低了被猛兽捕食的危险。可见野生天山马鹿的庞大体型,在自然界生存,是有很大优势的。
野生天山马鹿身上的毛发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夏季的皮毛较短,呈赤褐色,背部的颜色更深,腹部会稍浅些,所以也被叫做“赤鹿”。
到了冬天,天山马鹿的体毛变得厚密,且长出了绒毛保暖御寒,颜色呈浅灰褐色,颈部有长而粗密的髯毛。
有意思的是,天山马鹿的臀部很特别,也挺好看的。它屁股上的毛发呈现出白色或米黄色,由于与身体上毛色的差异,呈现桃心状,人们称之为“臀斑”。
不得不重点说的是,天山马鹿的额头比较宽,头顶上那两个树杈一样的茸角。雄马鹿都长着漂亮的茸角,雌马鹿则无角,头上只有毛发,与一双大耳朵。
在自然界,长角的野生动物不少,但犄角长成树枝状的只有鹿。天山马鹿的茸角,与别的鹿科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成年天山马鹿头上的茸角大多是七八个杈,角的眉枝和第二枝离得非常近,因此中国民间给马鹿的第二杈专门起了名字叫“冰枝”,也叫“对门杈”。这是区分马鹿犄角与其他鹿科犄角的方法。
想要知道天山马鹿的年龄,就看它头上的角。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教授说, 马鹿的平均寿命在15年左右,马鹿的鹿角最多的是8个杈,1岁1根,2岁2杈,3岁3杈,到8岁以后都是8杈。
不过,头上茸角有8杈的野生天山马鹿很少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鹿角需求量增多,狩猎、捕捉用来人工饲养的马鹿,一度超过野生繁殖的数量,所以野外多是5杈的野生马鹿,少见有8杈的马鹿出现。
02性格温顺的雪域精灵,遇到天敌,就用鹿角与天敌搏斗
野生天山马鹿生活的地方,在海拔1500-38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出来觅食,悠闲漫步、晒太阳。
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百多种都有可能成为野生天山马鹿口中的美食。随着季节的转变,植物生长的情况,在不同季节天山马鹿会采食不同的植物。
也会因为不同高度的斜坡上,各种各样繁茂的植物,而进行昼夜性迁移。
采食植物时,总是不慌不忙的,选择在上午或者黄昏时间采食,一直到夜晚降临。为了吃一顿好的,天山马鹿真是不辞辛苦呀!
到了冬天,草类植物稀缺,天山马鹿则会采食树上的枝叶,以及被埋在雪下的植物。
别看天山马鹿个子那么大,实际上性格很温顺,带着点憨憨的呆呆的,常常活跃在山上,像一只只漂亮的雪域精灵。
作为大型食草动物,马鹿不去惹别人,也总会有猛兽打它的主意。豹、狼、猞猁等猛兽是的马鹿的天敌。
马鹿的听觉与嗅觉都十分灵敏,而且警惕性较强。如果与天敌狭路相逢,天山马鹿凭着自己优秀的奔跑能力,庞大的体型,以及头上有力的巨角,也能与猛兽较量一番,然后寻机逃跑。
03叫声如狮吼般雄浑,展现雄性的魅力,宣示领地求偶
到了9-10月,也就到了天山马鹿的发情期,这时雄性马鹿会有明显的变化,温顺的性格变得暴躁,一言不合就开打,而且还会持续发出叫声。
雄性马鹿发出吼叫时,犹如狮吼般雄浑粗狂,整个山谷都回响着它的声音,伴随着呼呼的风声传出去,哪怕隔着很远的距离都能听得到。
据科学家分析,野生天山马鹿是通过吼叫的方式,宣示自己的领地,展现自己雄性的魅力,吸引来雌性马鹿。
在自然界,力量大才是硬道理,鹿角越大的雄马鹿,力量也越大,越能得到雌性马鹿的青睐。
马鹿求偶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有时候不得不与别的雄性马鹿展开战斗,用鹿角撞击,扭打,胜出者有权利享受更好的配偶资源。
天山马鹿不会主动攻击别的生物,但在繁殖期,不仅仅会与同类雄性打架,甚至会攻击人,一副凶猛的样子,大有“谁挡我,我就撞谁”的架势。
母鹿产出幼崽,幼崽常会卧地不起,几天之后才会跟随母鹿,正常活动,直到翌年春天离乳。
结语
野生天山马鹿,世代生活在高山之上,一代代繁衍。天山马鹿的平均寿命是15年,但也有些个体较为长寿。
一个科研小组,通过研究一千多头马鹿的头骨得出一个结论:雌性马鹿大脑越大,寿命越长,能够长大的后代越多,但是大脑体积对雄性马鹿寿命无明显影响。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北京科普之窗网、动物学、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