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七堇年在《尘曲》中说:“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意思是说,心里想去的地方,就算穿着简单的草鞋也要前往。生命就像一场逆行之旅,就算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甘南于我,也是要素履以往的一处纯净圣洁之地。
花椒在七月的尾巴尖红透时,陇南的夏天正当盛年。忽有雨下,武都南山顶上缭绕的雾气和山腰处毛茸茸的翠色,才堪堪在视觉上减弱灼灼暑气带来的燥热。在这种连麻雀都会寻一处小水洼痛快洗个澡来降暑的时节,我们顺从心意,出发去比邻而居但有着另外一番光景的甘南,不曾想,我们素履以往,甘南却盛装以待。
甘南之行,陪伴我们最多的是道路沿线的曼妙风景。湛蓝的天空旷达高远,白云片片缕缕姿态各异,天空下或是起伏不断的山丘或是一望无际的草地,间或遥遥相对的远山,无论哪种都好,都美,让人想一直看下去。
我喜欢看绵软的山丘,像硕大的绿色地毯,斜斜挂在道路与天际之间,这毯子并不单调,远远望去,其上黑的是牛,白的是羊,棕的是马,黄的是油菜,粉的是野花,如果眼睛里出现一线水色,那就是“海子”,权当是毯子上勾勒的金丝银线,煞有趣味。
行在路上,我旁边的车窗几乎都是打开的,舍不得落下,总觉得和甘南的美哪怕隔着一层玻璃都打了折扣。
我们夸赞一个地方多姿多彩,总是会说像打翻了颜料盘,甘南也是如此,被誉为“九色甘南”。
甘南真的有九色,或许不止——藏式建筑、僧人僧袍等最直观表现出的活力红,因盛产珊瑚、玛瑙而具有的功德橙,藏族的传统贵族服饰、紫色菩提、紫色蕨麻展现的尊贵紫,黄教僧帽、寺庙金顶、转经筒、酥油等代表的神圣黄,高原上的蓝天与碧湖展现的深邃蓝,山水秀美、树种资源丰富成就的生态绿,墨绿的高山在这里连绵生长形成的凝重青,牦牛、黑帐篷显现的神秘黑,白塔、羊群、哈达以及冬天的雪原呈现的纯洁白——在我看来,甘南的颜色之盛,称得上瑰丽。
这种瑰丽是一种蔚然成形的气象,在每一处山川涌动,在每一处湖泊涌动,在每一处草甸涌动,在每一处城镇涌动,隐隐然在每个到达甘南的人心中,经久累月豁然开朗成大气磅礴的印象,难以抹去痕迹。
行在甘南,怎能只有“星垂平野阔”的雄浑阔达,还需有“细草微风岸”的温情小意,前者给人视觉飨宴,后者予人心灵触动。在我这儿,轻松的几句闲聊,不经意的小事,眼睛捕捉到的瞬间,都是“细草”和“微风”。
走进禅定寺,站在寺庙一角仰视藏式廊檐翘角的庄严肃穆,看着转经长廊里经筒不知疲倦地旋转飞舞,在念诵经文声中我们同其他到访者一道虔诚地祈祷国泰民安家和。我蹲在地上找角度拍主殿时,身旁一位老者边拍边问我“是不是很美”,我诚心实意回答“是的”,向善的信仰必须尊重。
在尕海湖畔,极目远眺可见淡蓝色的天际连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近处大片大片的湿地草甸错落有致,时不时有水鸟、野鸭凑趣,清风徐徐而来,深吸一口空气,清新得足以涤净整个身心。
走进郎木寺,在明亮耀眼的日光下,川流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能想到的就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如此光景的郎木寺,让我一下子跌进了市井生活,嘈杂并不厌烦,陌生又显亲切。在这里,我们用一碗面的时光打量了一下她的独特风情,小镇不大,站在街道上仰头四望高山环绕,感觉身在一个微缩的精致盆景中,神奇的是很有吸引力,哪怕只是瞥见街角的一丛花草,都让你想走进那条街一窥全貌。
身在扎尕那,我们也被她的奇美陶醉。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丝丝缕缕笼罩着群山和村落,峥嵘奇诡与宁静安澜和谐在一起。远处高高在上的奇峻山峦构成一座石堡,巨石嶙峋的山峰仿佛一把锐利的剑横亘在天地之间,厚重的力量有种威压,群山之下一派隔绝于世的田园风光——层层叠叠肌理分明的梯田,依山而建的木质房屋,围栏中的牦牛绵羊,洋溢着淳朴笑容的藏民——这种质朴之美,应该就是洛克描述的“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扎尕那,真的是让人觉得隔着整整一个世界,也恰恰留在了这个世界。
据说不远处还有仙女湖,碧水可皎月飞光,可惜忽有风雨至,我们不得行。下山时看到各省牌照的车络绎不绝,有些羡慕这些能留宿在村寨中的人,可以在世外桃源朝看晨雾夜观星,每一种体验都让我们向往。
走向甘南,我将这一程苍茫高远、水天相接的壮丽景色印在了脑中,于是那中国山水田园般的诗意景象,在我的心中来来回回萦绕了好久,几经琢磨融进字里行间,笔落文终,我才得以再度回到最是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气里。
(作者:王红)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监制:夏建华
编辑: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