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姓村”的多样振兴路
永州日报记者 唐斌 通讯员 杨雄春
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有103姓,常住人口5100余人,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美称,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乘着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东风,毛俊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铆足劲头兴产业、强基础、美村庄、树新风、奔小康,去年,该村集体收入7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1万元,“百姓村”用实干书写多样的乡村振兴路。
特色种植“富口袋”
金秋时节,东寨山下、俊水河畔,田野上蔬菜瓜果飘香,汗水中跳动着丰收的喜悦。8月25日一大早,毛俊村优质冬瓜基地,党员种植大户牛昌进和村民早早下地采摘青皮长冬瓜,准备装车外销。“看,又大又长的冬瓜,足足有10来斤!”种植大户牛昌进抱着一米多长的大冬瓜,笑容灿烂。
5年前,牛昌进利用蓝山地处“楚尾粤头”、位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前沿阵地的地理优势和湘南与广东的气候温差,从广东引进青皮冬瓜种植,与广东的冬瓜错峰上市。得益于俊水河的滋养,牛昌进种植的青皮冬瓜又壮又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批发市场的抢手货。在牛昌进等八零、九零后年轻人的带动下,毛俊村青皮冬瓜发展到500多亩,亩平收入3000元以上,村民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冬瓜等蔬菜市场需求量大,产量比较稳定,发展蔬菜产业我有信心。”牛昌进准备优化蔬菜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蔬菜品质,把“供港蔬菜”做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菜”。
丰收的不仅是冬瓜,其他蔬菜、葡萄、莲子、香芋都已丰收或即将丰收。“村支两委从2007年就开始对村民不愿耕种的土地进行代管或流转,基本连片后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发展连片规模种植,土地连片流转、村支两委全面协调各类问题解除大户后顾之忧,村民转产或给大户务工获取稳定收入。”毛俊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唐昭敏介绍,毛俊村目前已发展优质蔬菜、水果等一千多亩,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生态加工促增收
火热的8月,毛俊村工业园湘蓝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机器隆隆,一块块带着原木清香的生态板材在生产线上切片、烘干、拼接、饰面、成形。工厂外,一辆大卡车整装待发,准备将板材发往广州等地。
2006年,党员曾宪鹏带头创办竹木加工厂,与国内一线品牌合作,生产专用于加工高档家具的大芯板和免漆板。为减少木材采伐,保护林业生态,曾宪鹏四处收集木材加工企业剩下的边角料进行再加工。同时,及时改进板材加工工艺,提高板材品质。公司年加工生态板材2.7万立方米,年产值7000多万元,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村里就有大企业,村民的受益是方方面面的。村民曾庆峰进厂工作已经十多年,从最初什么都不会到目前成为精通所有工序的师傅,月收入达8000余元。“今年市场行情不景气,我们适当减少了生产规模,但工人工资男工5000元、女工4500元保底。同时有16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公司,每年分红5000元。”曾宪鹏表示,作为党员,带动村民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都是应尽的责任,公司每年还大量收购周边区域村民、林场原木,带动周边林业发展;同时在旺季委托其他竹木加工企业进行部分工序代加工,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培育更多的加工企业,共同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产业。目前,毛俊村工业园已发展竹木深加工企业20多家,帮助300多名村民及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我准备继续改进板材加工生产线,做大做强‘湘蓝’品牌,把毛俊的生态板材销往全国各地。”深耕竹木深加工,曾宪鹏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美丽岸线引客来
初秋时节,毛俊村俊水河畔,荷叶田田、荷香四溢,慕名而来的游客荷塘可赏荷花、采莲蓬,池塘可垂钓,俊水河水上游乐场可戏水游玩,还可参观游览“百姓文化长廊”,领略百家姓文化。毛俊村党总支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基础上,推动景区有序开放,丰富多彩的旅游场景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参观、游玩、休闲度假、学习、品尝美食的旅游需求。
近年来,毛俊村建成文体活动中心、百姓休闲广场、同心风雨桥等便民设施,并依托俊水河两岸挖掘“百家姓”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去年,毛俊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土特产介绍等志愿服务。在毛俊村美食街,毛俊秘制猪蹄、撩糖粑粑等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制定了新的乡村旅游规划,带领村民一起搞农家乐、美食街和农产品加工。”唐昭敏介绍,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绘就乡村振兴蓝图,毛俊村战鼓已经擂响。毛俊村将结合毛俊水库建设,把蓝俊大道毛俊段打造成连接毛俊水库的景观大道,用醉人的山水和神秘的“百家姓”文化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乡村振兴“毛俊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