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复旦师生走入前洋村,学习《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炯强)今年7月初,位于闽北山区的宁德市屏南县前洋村迎来十余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客人”——其实,从2018年起,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外,总有这样一批复旦师生在每年7月上旬造访这个宁静的古村落。复旦学生是这里上课,课程的名字叫《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课堂摆到了现场——这支拥有多元学科背景的复旦师生团队在前洋村进行为期11天的服务学习课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现场教学。11天里,师生共同驻扎在村里,共同学习研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地考察若干村落的营建布局、民居建筑构造,体验别具特色的民俗采风活动、采访整理属于前洋的人文记忆,最后完成各具视角的研究报告。 2020年,该课程作为实践课程被推荐并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入选2019年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前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境内。这座地处半山坳的村落,青山环抱、草木葱茏,民居建筑沿着山体等高线内凹聚向分布。村里人文资源丰富。参加2019年课程的17级文博系本科生汤琪通过采访了解到,每到六月初一,村民就会把地方神“刘四师公”从宗祠旁的阁间请出,用一顶已有二百年历史的神龛抬着“巡游”,至刘公岩下祭拜,完成后再抬回小庙安置供奉。
前洋村还拥有不少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因得不到定期维护和修葺,正在逐渐衰败。曾选修过这门课程17级文博系本科生扎西罗布,今年又以助手的身份参与课程。2019年,他所在的小组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濒死”的老旧建筑展开实践项目,对前洋村部分废弃建筑进行实地测绘,包括建筑面积、体量、墙面高度、建房材料和工艺等,再运用专业软件制作建筑的数字化模型。
尽管一些建筑的设计建造并不符合当代标准规范,甚至门框会撞到头、连柱子都不一样高,给测绘带来一定麻烦,但扎西罗布说,这些建筑蕴含的机理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当代乃至未来的建筑设计很有启示。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课程的开设,源于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张勇在前洋村的古建筑修复。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这里,被村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带领村民一起修缮前洋村的传统民居,把这座传统村落打造成没有围墙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来自福建省住建厅和屏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复旦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张勇邀请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黄洁、社会学系青年研究员洪浏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始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门服务学习课程的探索。
“靠一个人、一个小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张勇希望学生突破校园的局限,即使不能真正改变村庄,也应尝试作出相应努力。“关注、参与的人多了,好办法自然也会多。”
从复旦到前洋,师生们乘坐4个多小时的高铁,再换乘近两个小时的大巴进村,在这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村子里,白天考察、走访、调研,晚上听课研讨,下课后,大家回到住地,把椅子搬到院落里,一起讨论问题,一起看银河繁星点点……
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的选课同学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专业,授课内容丰富多元。师生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民居建筑修缮、民俗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梳理、乡村基层治理等等内容,综合生态学、建筑学、民俗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式学习。
目前,课程采用“2+1”的学分形式,包含2学分的课堂学习和1学分的社会服务。目前,课程作为“复旦行知·服务学习”课程系列之一,利用暑期开课,已顺利进行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