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悬崖绝壁上架木而成的古栈道,狭窄艰险,有的地方连挑担子都无法换肩,如何能运得大批军马辎重呢?
古栈道到底有多难?
由秦入蜀的万山丛中,苍莽秦岭,横亘川陕,复杂的折皱山脉,形成了峡谷众多、悬崖陡壁的地形,正如诗人李白形容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我们勤劳的祖先,在这样的丛山峻岭中修建了北从陕西褒城,经广元、剑图,南接成都平原,全长一千多公里的栈道。沿途凿岩打孔,上中下三层,中孔插木桩,铺木板以行人,下孔插木以支撑,上孔搭棚遮阴避雨。每隔一段还修一亭阁,供行人歇息之用。
据《方舆胜览》记载,蜀道上
“自城北(广元)至大安军界管,桥栏阁共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
可见工程之浩大,实乃古代交通史上的惊人创举。特别是广元清风、明月峡一带,
“石壁陡立,虚凿石窍而架木其上,比其他处极险”,
因而工程十分艰巨,栈道极为狭窄,这一地段若行人左肩挑上东西,无法换到右肩,故称“左担道”。难怪唐代诗人在《过蜀龙门》诗中惊叹: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
古栈道是古代帝王为战争需要而修筑的。《史记》云:
“秦欲伐蜀,尚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道尾下,言罢粪金,以遗蜀,蜀负力而贪,使武丁开道行之,秦国使张仪、司马错寻路伐蜀”。
栈道作为战时军事要道而用,自然要运送战车粮草、部队。这样狭窄的栈道,特别是左担道这一段,连行人都感困难,又怎样运行的呢?
拿秦王伐蜀的战争来说吧,古代战车是极为笨重的,普通士兵乘坐的战车上有三个乘员,车内还有弓、矢、戈、刀等兵器。主帅所乘之车更为讲究,上看战鼓,以指挥军队,左右有甲士,以保护主帅。这样庞大的战车怎么从栈道上通过呢?
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五次出征,几次皆因栈道运输困难,“粮尽还”。但仍雄心勃勃,大举举兵。
诸葛亮是怎样解决栈道上的运输问题呢?
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整修栈道说。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始为飞閣,以通行道。”
局部整治,加固加宽,但也未解决蜀道难的根本问题。
二、改进运输工具说。
《稗史类编》:
“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粮”。
虽可提高运量,减轻劳力,但遇栈道上的窄路陡度急转弯,恐怕也成问题。
三、就地驻防屯田说。
《三国志》云: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
这是避开栈道的办法来解决军粮长途运输问题。但是,战车、军备的运输又怎么绕道呢?
秦王和诸葛亮怎样利用栈道顺利运送军马辎重,至今还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