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人杰地灵,依山傍河,这里有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曹靖华故居。
曹植甫先生
“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曹植甫(1869-1958),名培元,河南卢氏县五里川人,晚清秀才,因“痛恶时政腐败,又悯家乡文化落后”,遂放弃追求功名的想法,长期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从二十多岁一直教到八十多岁,耳聋眼花,无法再教为止。
曹靖华请挚友鲁迅为父亲曹植甫撰写碑文。1934年11月29日,鲁迅抱病欣然命笔,写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之尔。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徒倚,巧黠因时,鷃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后毛泽东从鲁迅著作中看到该碑文,称之为“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曹靖华先生
一代宗师
走进曹靖华故居,映入眼帘的便是“品似春山蕴藉多 文如秋水波涛静”这样一副对联,是对曹靖华先生一生光辉事迹的客观评价,在这里可以详细了解、切身感受曹靖华先生伟大而又光明的一生。
曹靖华故居是一座两进的院落,古朴幽静,典型的豫西民居。西厢房客厅正中央悬挂着鲁迅先生亲笔撰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桌上摆放着曹靖华先生的半身雕像和一摞厚厚的作品。南北厢房,以“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窃火异邦”“引木刻之玉”“文化使者”“教书育人”“最后十年”等版块,详细展示了曹靖华先生伟大又光明的一生。
作为一名以笔为枪的革命战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曹靖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提名和领导下,他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短短5年时间共译出《列宁的故事》《列宁格勒日记》《保卫察里津》《铁流》等30余部300多万字作品,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青年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中,鲁迅兴奋地将曹靖华称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1987年10月,听到曹靖华先生去世噩耗,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老革命家习仲勋为纪念曹靖华同志,特意题词:“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习仲勋。”
卢氏养育了曹靖华,卢氏人民以曹靖华为荣。我们将继续秉承一代宗师的优良品质和风范,沿着先辈的足迹,攀登无限的高峰,让曹靖华先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永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