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远县古城北侗手工刺绣厂里,摆放着一件件做工精美的绣品,各种花鸟虫鱼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竞相展示北侗深厚文化,而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更让游客爱不释手。
每当夜幕降临,邰土芝多数时候会守在店里。门前路过的游客偶尔会走进来,看看这里陈列的艺术品。香包、扇子、围腰、披巾……每一件做工精美的绣品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且图案古朴,灵秀新颖,让人流连忘返。
邰土芝出生于报京乡贵洒村一个偏远的侗族小寨,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或许是天生的巧手,邰土芝自小在刺绣一事上就显出了过人的天赋,很快就掌握了“侗族刺绣”这门传统技艺,挑纱绣、平绣、双面绣等传统绣法她样样精通,绣出人、花、鸟、虫、鱼及其他动植物的想象造型,惟妙惟肖。
邰土芝的刺绣图案以花鸟虫鱼为主,一朵朵鲜艳花儿、一条条腾空飞舞的鸟儿、一双双翩翩起舞的蝴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从生活中取材的刺绣创作手法,并非随性而为,而是蕴含深意。在邰土芝的刺绣过程中,牛的尾巴会长出一朵花,月亮比树还大,这些图案,在当地都有传说故事。有时候人的头部在刺绣中会比较大,类似现代的漫画,采用了夸张手法。
“她绣的这些花鸟活灵活现的,不仔细看都分不清正面还是反面嘞。”其他绣娘无不称赞邰土芝的绣品。
为进一步传承、发扬好侗族刺绣,邰土芝除了保持传统绣法外,还引进了汉族湘绣、苏绣等绷架绣法,然后采用平绣的手法进行双面绣,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来配线,绣出的产品既依循了传统,又更胜于传统,针脚平滑、针法丰富、线迹精细,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色彩鲜丽的绣品,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刺绣是一个创造美丽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一件绣品,从穿针到引线,从针脚到线尾,从开始到结束,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极其考验绣娘的心性。她说:“只有静心、细心、匠心,才能绣针引彩线,千针万线变幻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绣品。”
“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刺绣高手,在刺绣的时候,绣的花惟妙惟肖,引得蝴蝶停在花上,蜜蜂分辨不出真假,也飞来采蜜。有趣的是,有一次我在晾晒自己的绣片时,也见到一只蜜蜂嗡嗡地飞到花上,让我很意外,我想这就是刺绣的快乐。”
从平凡入手,不懈探索感悟生活的真谛,这也是刺绣的乐趣之一。
2013年的一天,一位同事劝她办刺绣厂。邰土芝笑呵呵地说,得益于这位同事的提点,同时,也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她从个体户,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小微企业。
刺绣工坊渐渐打开了局面,邰土芝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责任。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依靠手工技艺脱贫,邰土芝主动承揽了300多名绣娘的培训工作。经过培训合格且积极肯干的绣娘,邰土芝把材料让她们带回去绣,绣好后交到刺绣坊,按件付给手工费,间接带动70余名贫困户就业。
报京乡报友村村民邰金岩就是邰土芝培训出来的绣娘之一。邰金岩因为丈夫残疾、供三个小孩上学,申请为贫困户,现在她通过侗族刺绣,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我每个月有2000块左右的收入,也能照顾家庭和小孩上学,等以后技艺学好了,钱就可以多挣点,日子会越过越好的。”邰金岩说。
如今,邰土芝的刺绣产品不仅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厦门等地销售,还远销到了法国、比利时,而她带动的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我的刺绣工坊就在古城附近,绣娘可以来我这里学习、工作,游客也能免费参观。能让更多人了解镇远刺绣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把侗族刺绣一代代传承下去,把我们的民间技艺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邰土芝表示,除了借力镇远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打造一批“带得走”的文创产品外,还要加大绣娘的培训指导,让侗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伟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王璐瑶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