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作为网红热门城市,有诸多的文艺小清新打卡地,但是你们知道么?在老厦门的核心地带,还存在着一段古城墙,切切实实的证明了厦门古城存在的那段历史。600多年过去,周边高楼大厦林立,即使土生土长的厦门人都不定知道这段古城墙的存在。
闲来无事,走走厦门这些老巷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文化宫背面,中山公园西门往公园南路的小路上,可以看到一个“陈化成纪念祠”的指示牌,顺着小巷进入,可以看到这一方红砖祠堂。1842年6月陈化成在上海吴淞炮台抗英阵亡后,清道光帝为表彰陈化成之忠勇,诏令在其殉难地上海和原籍厦门建昭忠祠。1850年,由厦门绅商以及陈化成原部属陈胜元等捐资兴建的陈公祠落成。可惜暂未开放,改日再来一探。
陈公祠边上沿着小路往前,这条街道的名称也很有趣,叫“出米岩”,“出米岩”本来是同安三奎山的一处名胜,那里有一石崖称为“华盖石”,石中有一洞。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入闽,少帝难逃经过此地,粮草断绝,幸好此洞有米流出接济了小皇帝,故名“出米岩”。清末厦门古城北一带有间土地庙名“福保宫”,有同安小贩在这里做生意兼跳神,迁走了土地公,并改庙名为“出米岩”,从此这一带的街巷遂以庙名。出米岩小庙于1938年毁于日军的轰炸,但地名却保存至今。从出米岩绕到一处大铁门前,有一岗亭,但已无人看守。(猜想原先可能属于军管区,仍有指示牌在)
上到顶部,看到有座亭子,内有一石碑,这里便是我们这次探访的目的地,厦门古城墙。第一眼,杂草丛生,很是荒凉,但仔细看应该还是有人来打理。据史书记载,厦门古城,是明代所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左右,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设置海防,并建筑城堡,派兵把守。厦门城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成。当时建城,主要是军事作用,用来防御倭寇。
现在亭中有一块石碑,上刻“重修厦门城墙碑记”,讲述了这600多年古城墙的历史。不知是哪位好心人还在石碑上放了三个闽南的“石敢当”玩偶,为这一方落寞的厦门古城墙增添了不少生气。
城墙上的石刻,在雨水青苔以及岁月的侵蚀下已经渐渐模糊,只剩这个“曼倩偷”的三个大字较为清晰。这是引用了东方朔偷桃的典故。东方朔,字曼倩,以长命而被奉为寿星,后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作庆典。
沿着古城墙小道往上,所剩不足百米,一地的落叶,更显得苍凉。
清乾隆年间名将甘国宝所题的“瞻云”二字,如果不仔细看也就错过了。没有刻意的修缮和加固,反而显得质朴真实了些。瞻云两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风云变幻。一说乃借《史记》称赞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之典,寓歌颂“康乾盛世”之义。
走到最上方是一块圆形空地,猜想之前应该是有安置炮台的,只是随着岁月的交替,古城不再,炮台也不再,只剩下古树老城墙,默默的守候着这里。
没有西安城墙的宏伟,没有永宁卫古城的保存完好,厦门古城仅留的这不足百米的城墙,虽然存在于市中心,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偶尔寻来的几个游客,面对此荒凉的场景,也是徒感伤悲,虽然说有些历史终究烟消云散,但作为厦门古城唯一残存的遗迹,是否应该加以保护宣传以及开发呢?
“抵得住倭寇入侵,却挡不住岁月的侵蚀”,这句话在厦门古城墙身上在真实不过了。其实这段老城墙距离文艺小资的“华新路老别墅”也就几百米的距离,中山路也近在咫尺,却如一位老者,无声的守护着这片土地,终将归于尘土。
寻访老厦门足迹,600年古城墙低调的藏在中山路边上,本地人都甚少知道!
旅游攻略信息:
厦门城遗址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新华路43号东侧
门票:免费开放
参观指南:古城墙树木较多,建议涂抹驱蚊液,可同周边华新路、陈化成祠、中山路一同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