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是城市文化的沉淀地,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古街,由于各种原因,被改造的居多,成为旅游“圈钱”地的不在少数。相对来说,一些处在远离城市区域的小地方,也有古街,那是真正的沿袭而来,因鲜有人问津,保持着原生态面貌,小河溪古街就是这样的特例。这条古街位于湖北孝感孝昌县北,处在一座老城镇上,由于地域偏僻,没有开发商“搅局”,因而整体保持着百年明清风格,原生态栖居状态非常幽静,很值得一游。
走进小河溪古街,那是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与大多数城市不同,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所有小城镇乡村共有的特点,僻静又幽静。僻静来自交通,比如走进古街范围内,四周全是田野和村庄,乡道不宽,一车道,水泥路和泥泞路段分布两侧。水泥路走机动车,走得人多,泥泞路走班车,也有很多家禽走过,野草和水渠纵横,是原生的“荒野”状态。因为人烟稀少,实际上多数时候看不到人,尤其当下正是盛夏时节,乡村里的人都窝在家里,户外不适合人走动。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古街的氛围非常幽静。一方面是行道树长势茂盛,遮天蔽日的树冠随处可见,也有不知名的落叶乔木,长着一圈树冠,非常弱小。树木和小路,村庄主路与民房,聚集一处,错落有致,那便是古街的范围了。古街入口有一座桥,规模不大,造型古朴,栏杆和桥墩设计如新但成色很旧,看着有年代感。桥头一边入口的围栏上刻着“红山大桥”四个字,旁边是时间落款,显示建造时间确实很早,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风格,如今还正常使用中,桥坚强也可以点赞下。
过桥之后,古街的布局豁然开朗,整体呈左右对称布局,中间是道路,两边是民居建筑。道路不宽,可能就一车道的样子,但因为两边都有商铺扩充,实际上一辆机动车还驶不进来。路面平整,建筑古朴,是那种明显的老式样子,尤其是相互之间绵延在一起,更显得有年代感。单看具体一栋建筑,是双层样式,底下为基石,地基不深,往上的外墙部分以泥砖和条石为主,辅以木制横树梁做支撑。大门是完全敞开式的,以条形木板上下横亘一起,连成一排活动门,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板子的外层早就变成了黑色。
活动木板做门,是为建筑的第一层,上面还有一层阁楼,由于楼间距太大,又没有步梯联系,实际上上下之间畅通非常艰难。有意思的是,房间里有梯子,每家每户都有,不用的时候竖在门后,用的时候拿出来撑开,靠在二层阁楼主梁下。主人上下楼靠着木梯,灵活自如,还可以传递一些东西,有如表演杂技。阁楼里放着材料,类似于仓库的功能,空间很大。在这样的屋子里坐一会儿,觉得非常空荡,白天也要开灯,不然黑白区域反差明显。
古街上单独的一间建筑,造型看得清晰,那是与现在的民居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木质元素多,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样式。一大排的建筑在一起,连接成一座蜿蜒的街道,衬托出天空和道路低矮,走在其中,环形布局也有深邃的意境和氛围。想起有首知名的《从前慢》诗词,写的是车马喧嚣没有,慢生活下的节奏,与这个古街的场景相似,让人经不住多走几圈。经过一来回,看得出来街道并没有隐匿,还有很多人居住其中,透露出生命力来。
住在古街上的人,有孑然一身的,在门前放一两张椅子,有时候空闲有时候坐着,不是晒太阳,只是单纯透气。椅子的样式独特,大概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与背景的房屋相比,也算是一类元素。再有很多人在街上开着小卖部,卖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器皿,诸如手提篮、桌椅碗盆,满满摆放在大门前。这样的场景,可能在百年前就有,那时候也是如此场景,人们慢慢交易,相互吐纳,生活的节奏和向往。时光飘然恍惚间,到了现在这一时刻,那些摆放的手工品,赫然在列。
古街南面,是小河镇的高速出入口,来往之间,必通过于此,返回更远的地方。古街的北面是一条澴水河,绵延多个地域,点缀着区域地理境况。从这样的地理布局可以猜到,早在百年前,这里一定是商贾穿行的要地,南北互通,这样才会诞生出古街来。沧海桑田变化下,古街颜值还在,曾经的轮廓还在,唯有热闹的氛围消失,成为一处孤寂的失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