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天气晴朗。南明河畔,人来人往。
“现在的南明河,河水清澈透明,河岸风光无限。我把它称为‘养眼河’‘养心河’。”早上8时30分,李淑华像往常一样,和老伴来到南明河畔散步。
南明河畔的甲秀楼
家住贵阳市南明区在水一方花园小区的李淑华今年65岁,是贵州一所高校的退休教师。每天早晨和晚饭后,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和老伴在南明河畔散步。
“南明河经历了清澈——黑脏——清澈的过程。”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在李淑华的记忆里,她读小学的时候,南明河清澈透明;工作的时候,南明河因受污染变得又脏又臭;退休后,南明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
南明河在贵阳市境内长185公里,中心城区段长约50公里,流经全市人口最为密集、商业最为活跃、生产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有小黄河、麻堤河、小车河、市西河、贯城河等7条一级支流汇入,是长江与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流域人口约310万。
市民在南明河畔晨练
南明河是贵阳人的“母亲河”,也是贵阳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符号、经济发展主轴。曾经,随着贵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南明河流域生态“欠账”增多,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一度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南明河告急!拯救南明河,迫在眉睫!
南明河治理既是环境问题,更是群众关切的民生热点。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明河治理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连续启动几轮综合治理,使南明河状况有所改善。但受限于当时治理条件,治理效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
为彻底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2012年,贵阳市在前期“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基础上,制定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工作,南明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明河
201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南明河“除臭变清”工作目标,制定《南明河除臭变清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打响解决南明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攻坚战。
为做好外源治污工作,2017年以来,贵阳市累计投入75.91亿元,按照“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原则,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污水量大的区域就地就近新建五里冲、小关、六广门等20座再生水厂,解决了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硬伤,并要求沿线新建小区必须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原有“末端兜底”向“前端减量、沿途分处”方式转变。
目前,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有34座,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增加到2020年的183.58万吨/日;南明河沿线的再生水厂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年补水资源达5亿余吨。
控制好外源来水,内源治理同样重要。贵阳市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上下游共治”原则,全力攻克南明河治理的历史顽疾。
一方面,开展南明河中上游干支流综合治理。集中力量开展小黄河、小车河、市西河、麻堤河、贯城河等河流综合治理,清淤15.8万立方米;实施河床改造、调水补水、景观提升等治理工程,截断污水,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开展南明河沿线19条排水大沟治理,疏通南明河“血脉”。通过截污治污、沟口改造、河道清淤、栽种绿植等措施,完成大沟清淤5.28万立方米,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封堵自来水量7万吨/日,分出清水3.6万吨/日入河,在补充河流生态流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截污沟和污水处理厂负荷。
南明河清澈了
如今,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河流自净能力得到逐步恢复,水质明显提升;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覆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高,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至75%。“水清岸美有文化,鸟飞鱼跃人欢畅”的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
“希望南明河能永远清澈下去,造福子孙后代。”站在甲秀楼上,静静地看着缓缓流淌的南明河、嬉戏的鱼儿、翩飞的白鹭,李淑华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艳飞
编辑 胡锐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