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格登特与同伴们正在壤巴拉文化传习创业园藏绣传习所中专心致志的绣藏绣,细如牛毛的丝线随着针在绣布上翻飞,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花样跃然于眼前。
壤塘县地处川甘青结合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之美誉,特殊的地理特征让这里汇集了安多、康巴、嘉绒等多种藏民族,成为了一方文化原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壤巴拉大地,为带领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壤塘县因地制宜,提出了“文化强县”的目标,以梵音古乐、唐卡、藏戏、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遗文化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壤塘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富矿”,使一个个农牧民子女通过学习古老技艺变成了非遗传承人,端上了“金饭碗”。
格登特就是壤塘县“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受益人之一,他出生于壤塘县尕多乡刑木达村一个多子女的牧民家庭,自小就饱受贫穷的折磨。2010年壤塘县立足“非遗”优势建起唐卡传习所,吸纳周边农牧民群众的子女前往当学员,为有艺术梦想的年轻人搭起了圆梦的舞台,这也让格登特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人生。“我2013年就进壤巴拉觉囊唐卡传习所学习唐卡,一并学习语文、数学、品德等文化课。”格登特说,2016年,他又开始学习藏绣。如今,学有所成的学员们不再满足于藏绣的亮丽形态,开始追求壤巴拉藏式刺绣的厚重感,欲把最原始的技艺全面复原,为此传习所选择用花草、矿物为丝线染色,从采摘到染色,学员们全程亲力亲为,直至每一件绣品出炉。
“这样一个小幅的作品能卖出7000余元的价格。”格登特介绍到。如今,壤巴拉藏绣受到到了不少卖家的喜爱,让学员们能在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赚取可观的收入,“我去年一年就挣了4万余元。”23岁的格登特凭借着藏绣技艺成为家中主要的经济支撑,带领着家人走进了小康生活。
十余年来,壤塘县上下一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该县已创建非遗习所47个,在上海、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建立18个传习基地,3000余名农牧民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随着壤塘县文化大县的地位愈发稳固,该县提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以唐卡为先例,与动漫、影视、瓷器、陶艺等进行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愈发凸显。用“文化魂”画出了壤塘最大的“同心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优势资源走“内源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王欣悦
壤融媒:尼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