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与缅甸相邻有片雨林,主要位于大盈江、羯羊河、南奔江之间,属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海拔最低210米,有着众多阿萨姆娑罗双、四树木等大树的分布。由于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的缘故,动物的种类很多。在这里已发现550多种鸟类,占到中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在这个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类奇异的大鸟,以羽毛华丽,体态高贵著称。这类鸟终身不换配偶,以独有的方式共同养育后代,它就是双角犀鸟,俗称“鬼鸟”。雄鸟约会雌鸟时,都会带一份礼物去。
大嘴巴:长着一夸张的大嘴,排便时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
作为热带地区的珍贵鸟类,双角犀鸟体形较大,体重可达三四公斤。它们脖颈细长,覆柔软、丰厚的黄白色颈羽;背部、腹部、双翼由黑色长羽覆盖;尾羽亮白,近尾尖被一道黑色环状羽毛横切中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平日收束在后,恰似悬在半空的白色瀑布。
双角犀鸟的颜面部覆黑色羽毛,两性异形则体现在盔突大小及眼瞳虹膜上,雄性盔突大而虹膜深红;雌性盔突小,虹膜呈亮白色。值得一提的是,双角犀鸟无论雌雄,皆长有粗长睫毛,这在鸟类中实属罕见。
犀鸟的嘴大,双角犀鸟的嘴更大,其硕大的嘴巴弯曲成镰刀状,整个鸟喙就像两根向下弯曲的大香蕉被胶水粘在一起。成年犀鸟体长一般119-128厘米,而它们嘴巴的长度却可以达到30厘米,占到了自己体长的1/4还要多。
双角犀鸟的长喙是它捕食的有力工具,鸟类中有如此大的嘴实在少见。但是实际上,由于结构特殊,犀鸟的长喙呈中空状态,使用起来十分灵活。
不仅如此,上嘴基部前额处,还附带有一个大而宽的盔突,盔突前缘向下凹陷,左右顶端呈双角状突起,形成双角状,如喙上戴了一顶钢盔,既像犀牛角,又似古代武士的头盔。
别看双角犀鸟那大嘴看似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灵巧自如,那真是采摘浆果轻松自如,剥食坚果信嘴而拈,捕捉活物嘴到擒来。
最有意思的是,雌鸟和雏鸟排便时,会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雌鸟还不时地用嘴将洞内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清洁。
它们鸣叫时,其身姿也与众不同——它们会向上抬头,鸟喙和盔突直指天空,伸直颈部后发出粗犷而响亮的叫声。
多情鸟:一只犀鸟死亡,另一只犀鸟就会悲伤不吃不喝,绝食后不久殉情而死
作为鸟类中忠贞者的代表之一的犀鸟,都是成双成对一夫一妻。当它们找到情投意合的配偶后,便会相依相偎、形影不离,双双立于枝丫间,时不时为对方梳理羽毛。没人时,它们就珍惜分分秒秒,深吻缠绵;一看见有人,两只鸟就立刻分开,像害羞一样。
在繁殖期,它们采取奇特的树洞封闭式繁殖,如果一只雄犀鸟死亡,另一只犀鸟不会破洞而出觅食,就会呆在洞中不吃不喝,最后悲伤而死,雏鸟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活活饿死在洞中,导致整个家庭的毁灭。
平常,犀鸟夫妻双方中任何一方离世后,另一只不会“再婚“,会绝食盘旋飞行,然后殉情死亡。所以云南人祖祖辈辈都很喜欢犀鸟,从来不打犀鸟。
犀鸟这种奇特的繁殖习性,成为人民崇拜的“多情鸟”,变成忠贞爱情的象征。据当地人说,雄鸟约会雌鸟时,都会带一份礼物去。
好老公:巢穴是借来的,用混凝土来筑鸟巢,还知道封住洞口,防止别的动物侵袭
研究还发现,犀鸟是高智商“建筑家”。犀鸟的巢穴是借来的,原本是啄木鸟或者白蚁侵蚀下的树洞。为了繁衍后代,犀鸟开始忙碌了,想办法扩大洞穴,为幼鸟创造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
首先雄犀鸟从外面叼回很多杂草树叶以及别人的羽毛等等,放在洞中,雌犀鸟便把这些东西一一铺好,先把枯草放在最下面,然后再铺上一层树叶,然后盖上一层羽毛,就像一个人类的垫被一样。然后,然后雌鸟开始产卵,进入到巢洞开始长达两三个月有些种类甚至更长的坐月子时光。
雄鸟则去外面寻找泥土、小木枝和草叶,之后捣碎果实、种子等物,用它们的浆液制作简易粘合剂,将泥沙和木枝、木屑等遮蔽物封在洞口外侧。
而雌鸟呢,会用自己吃剩的食物残渣和分泌出的口水混合成一种黏性胶水,一点点地涂抹在洞口,起到二次粘合雄鸟遮蔽物的作用。
最后完工的洞穴仅留一个小小的出口,刚好够雌鸟把鸟喙伸出伸入,方便雄鸟给雌鸟及破壳而出的小宝宝们喂食,颇有点“金屋藏娇”的意味。
雌鸟便一屁股坐在树洞中负责孵育下一代,一个月后小宝宝破壳而出。为了使“娇妻爱子”们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鸟则在外任劳任怨地履行好爹好老公的职责,一次又一次地飞到外面觅食养起一家。
双角犀鸟喂食先停在附近的树上,用叫声通知洞中的雌鸟。巢洞几乎是完全封闭的,只有一条很窄的缝隙,雌鸟从窄缝中回应了雄鸟。
雄鸟听到回应后飞落洞口,把将觅食来的野果和昆虫存储在喉囊里,然后从嗉囊中反刍出来,喂给雌鸟。这个时候大尾巴成了第三个支撑点,有时候食物掉了扇形的尾巴还能挡住不至于浪费。
结语:濒临绝迹,保护犀鸟从我做起
在中国,仅有过双角犀鸟、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白喉小盔犀鸟、棕颈犀鸟等5种犀鸟的记录,它们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中部及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曾几何时,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还能较频繁地看到犀鸟,而如今它们在我国濒临绝迹。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CCTV自然传奇、全球物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