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是什么样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月30日,三位曾在博尔塔拉边防连队战斗过的老兵,在博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织下,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对边防的热爱,在漫长的离别后,回到曾经的连队,回到浇灌了心血、奉献了青春的地方,将沉淀的回忆勾起,讲述他们眼中、心中、梦中的边关。
军民鱼水情
紧抱石榴籽
“庄严的国旗墙教育我,什么是无疆大爱。神圣的爱民碑告诉我,什么是鱼水情怀……”老兵谭成琼与边防战士们围坐在卡昝河边防连爱民碑外,一道唱着连歌。
谭成琼(右二)与边防战士们围坐在卡昝河边防连爱民碑外,一道唱着连歌。
爱民碑是纪念为群众看病而牺牲的卡昝河边防连军医高继友而立。战士小陶说:“我们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到这里,听班长讲高继友的故事。”
20多年前,谭成琼在卡昝河连队服役。谭成琼回忆说:“我在卡昝河服役时,军医名叫张明义,他和高继友一样,不仅为牧民看病,还因牧区缺少兽医,经常为牲畜治疗疾病,当时牧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卫生条件差,连队提供的医疗服务,为牧民解决了不少困难。”
卡昝河边防连是著名的民族团结模范连。连队营房外,题着鲜红的“戍边是本职,爱民是本色”十个大字。这也是卡昝河连队的真实写照,卡昝河区域是传统的夏牧场,每年夏天,牧民们都在这里放牧。谭成琼说:“为了牧民生活与学习需要,连队在这里办起了草原学校和草原商店。”
开办草原学校时,谭成琼正担任班长。连队为解决牧民的孩子上学问题,开设了牧民学校教授文化课程,入学儿童年龄从5岁到14岁均有。草原学校开办20余年,先后有375名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其中147人考上中学,15人圆了大学梦。
进入新时代,卡昝河边防连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真心爱民、无私助民、舍身为民,为民族团结的大合唱谱下新的篇章。
卡昝河边防连指导员刘江名说:“在新时期,我们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将草原学校改造为‘草原之声’理论宣讲室,线上线下结合,组织牧民进行政策宣传、传授科学养殖技术,人均收入提高3000多元。”
新老传帮带
冰上炼钢炉
“不管哪里来的孩子,走出连队的时候,都是一根铁骨头。”站在连队里,王世刚向阿拉套山瞭望台的方向遥遥望着。
王世刚(左)为老军人讲述玉科克边防连阿黑牛的故事。
从玉科克边防连营地,到最远处的瞭望塔,距离超过15公里,且全是山林小路,部分路段至今也不通车,即便通车的路段,也是险急的盘山路,共有100多个“回头弯”。车开到路的尽头,就得步巡、马巡,“不会骑马就当不了边防战士。”王世刚说。山路曲折陡峭,最难走的山谷坡度接近70度,连马也不敢上去。就只能将马拴在原地,战士们手脚并用,徒步攀爬。这条边防路,王世刚走了近7年,跋涉超过2万公里。
重新走上巡逻路,王世刚的兴致很高,时不时指着一些地方,说起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有一个新兵叫冯越翔。”走到一个山坳时,王世刚停下脚步,“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入伍时间短。一次巡逻的时候,风雪特别大,我们战士在山口里摸黑赶路。到这里的时候,他一边走、一边哭,战士们后面的推、前面的拉,好不容易把他带回来。”在班长和老兵的关怀下,冯越翔渐渐战胜了自己。
冯越翔积极主动向老兵学习各种技能,在执勤中一丝不苟地完成各种任务,连续四年被团里表彰为“执勤能手”。
“不管是哪里来的兵,在边防连队中,都要想方设法地去学习技能、提高本领、完成任务。经过这样的锻炼,每一名官兵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千锤百炼成精钢。”王世刚说。
戍边小白杨
风中国防绿
“当时我种下它的时候,它只有手腕粗。”李超站在当年亲手种下的胡杨边说。如今,这株胡杨树干直径达30公分,高近8米,深深地把根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李超(左)为边防连战士讲述种下“边防树”的故事。
李超在阿拉山口边防连任连长的6年里,与战友在营区种出一片树林。
“当时我们没有机械,只能用十字镐,在戈壁滩一下一下砸。一镐下去,经常只留下一个白点,有时候还把十字镐崩了。”李超说。虽然营地建在一个相对背风的山坳间,但在这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的地方,军营照样是砂石横飞、满眼灰暗。
“所以我们要植树,要改变环境。军营就是我们的家,谁不想让家里好一点呢?”李超说。
种树,已经成了这里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李超说,每一位官兵,即便在退伍的前一天,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执勤与种树工作,“种的不只是树,也是边防军人的根,要把根扎进戈壁滩里。”来自山东的李超,退伍后在博乐安家,把自己的根也扎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注目这片小林子,会发现所有树枝和树叶,都向着一个方向偏移。这是阿拉山口风的“杰作”。
今天的风不算大。这里平均每年有166天会有超过8级的大风。
“当初在瞭望台上执勤,有战士被风吹出去,好在有安全绳,只受了些伤。”李超说。
李超说的瞭望台,有着“风中第一哨”之称,立在视野最好、风最烈的山头。
再次登上瞭望台,李超站到当初战士受伤的地方,曾经半人高的铁护栏已经加修成一面厚实的墙壁,战士再也不用担心被风吹走。
从瞭望台往下看,最醒目的有三样。一是英雄山上的创业亭。李超说,守边战士们自己背来石头、打磨成块,垒成英雄山,建起创业亭,立起第一任站长吴光胜的雕像。如今的英雄山上,战士们还种上了些灌木,给这荒凉的戈壁摊添上了绿色。二是顶风石。这是李超除了树之外最关心的东西。它伫立在哨所下,伴随守边战士们,石上铭刻着“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誓言,是戍边战士的定心石。三是新立的忠诚利剑石。这是一把向天的石雕军刺,握住军刺的大手粗糙有力,无论命名,还是造型,都正是边防军人的写照。
文:李强、喻洪灿、刘南
图:李强
博州融媒体中心出品
监审: 张平编审:邹玲执行主任 : 李强编辑:熊娅楠 责编:熊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