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青岛旅游,多半会对这的德国风情叹为观止。青岛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异国风貌,要归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青岛长达近20年的强占。
1896年,德国向清廷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被清廷所拒绝。第二年11月,德国又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湾并将其强行占领。
1898年3月,德国又强迫清廷与其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这里的“胶澳”指的就是胶州湾。按照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并有建设自由港、铁路等权利。
这个不平等条约,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恶头。
此后,德国人为了能在列强中独占鳌头,以显示自己强大的实力,于是想要把青岛打造成为“模范殖民地”。
彼时,他们邀请了一大批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师,对青岛进行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规划布局,并在此后兴建了一座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这就是今天青岛的基本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
而100多年后,一则流言也在一个暴雨频仍的夏天不胫而走,以至于今天仍被许多人说津津乐道。
这则流言的内容是:
德国人当年在兴建青岛城时,不爱盖大楼、修别墅这些表面文章,而是专心把青岛的下水道给修好了。
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是出力不讨好,但却给了我们一个永不淹水的青岛。
百年以后,青岛相关方面甚至收到了德国企业发来的邮件,说当年的下水道中藏有用油纸包好的备用零件,现在原有零件使用期限已到,可以用它们更换下水管的接口部件。
中方人员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存放零件的小仓库,打开那些油纸,发现里面的零件竟然光亮如新。
当时看到这则流言,作者本人也是毫不含糊的选择了相信。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德国制造就意味着工艺上乘,贴上了德国标签就意味着有质量、有保证。
然而,这则流言其实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事情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一、青岛下水道很“德国”
青岛下水道当年由德国人精心打造,此言不虚。当时,为了打造“模范殖民地”,德国人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上,确实是下了一番心思。
当年德国人所建的下水管道,总长约80公里,最宽阔处甚至可以跑汽车。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先进的雨污分流技术,极富远见的将城市的雨水和污水进行了分离。
管道的主体为上宽下窄的蛋形,由水泥制成,下层还覆盖有陶瓷,以便于水流更加快速的通过,不易让泥土沉积。
这样看,德国人的下水管道,确实很“德国”。然而,这并非事情的全部。
二、青岛下水道的“殖民烙印”
尽管德国人为青岛修建了一条质量上乘的下水道,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给中国人谋福祉,而是要体现“模范殖民地”的优越性。
在德国占据青岛时,将城市分为了西人区和华人区,德国人住在市中心的西人区,而中国人只能住在大鲍岛村附近的华人区。华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准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
因此,被德国人贴上了“低等、肮脏”等负面标签的华人,是无法享受此等地下管道带来的好处的。
三、青岛城为何不淹水?
青岛城为何不淹水?主要有以下两条原因:
第一,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德国下水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在今天却是极其有限的。今天的青岛城,面积比一百多年前不知扩张了多少倍,德国下水道根本无法覆盖得到。而且,随着历年来岛城城市改造的进行,原来的德国下水道也被破坏,最后只有2.6公里留存下来。这么短的下水道,又怎能承接这座拥有600平方千米建成区大城市的排水任务?
所以,今日的青岛,排水只能依靠新建的管道,而非那套德国古董。
第二,地形原因。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其特殊的地形。
整个岛城三面临海,其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城市下水道依这种特殊地势而建,能非常快速的将雨水排向大海,不致形成城市内涝。
所以说,当年的德国下水道并非神话。
四、为何许多人会相信它
一道百年以前的地下管网,怎能承担今日偌大青岛市的排水任务,这种谣言,实际上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然而,在2010年那个夏天,多个城市爆发内涝时,它却迅速让人们相信了。而2020年夏天,在暴雨肆虐许多南方城市,造成了大面积内涝以后,这则谣言再次在网络上传播,并被许多人所相信,原因何在呢?
第一,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国货质量的担忧和质疑所致,特别是常常爆出的“豆腐渣工程”,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心理。
第二,是有些人在质量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产生了“外国空气也香甜”的幻觉,对德国一贯严谨的刻板印象,使这些人产生了“晕轮效应”,认为但凡德国出品,必属精品,甚至可以上升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