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市贝乡决肯村:“明星村”的时光印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古诗词中描摹的诗意风光,正是如今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的真实写照。
决肯村一角
7月17日,记者走进了这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村史馆。在村史馆文化墙上,一幅幅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展示了决肯村不断发展变迁的时光印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肯村村庄共进行了4次大改造,每一次都是村容改善、生态宜居的转变。
第一次改造在1986年,决肯村将村旁的盐碱包改造为占地470亩的新村址,整村搬迁,彻底告别窄巷子、杂乱无章的院落。并将旧村址规划为种植园和养殖区,“干打垒”变成“砖包皮”房,两开间变为四五间,成为博州首个“整村规划、整村搬迁”村。
第一次改造
1996年,决肯村被确定为博州“小康建设示范村”,进行第二次改造。将道路、林带、院落统一规划,投资242万元、历经5年建成73套10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实现“自来水入户”“电话入户”,成为博州首个“电话村”。
第二次改造
第三次改造在2006年,决肯村被确定为博州首个自治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累计投入448万元,新修柏油路3.6公里,彻底告别泥巴巷;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彻底消灭“蜘蛛网”;全村76户安装使用沼气,成为博州首个“沼气村”;宽带入户率达90%,成为博州首个“电脑村”。
第三次改造
2012年,决肯村被确定为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迎来第四次改造。实施了村文化室、自来水改造、路灯安装等工程。至2017年,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投资2200万元,实施村级文化阵地和幼儿园建设,全村围墙、大门改造,污水管网、化粪池建设,建成别墅23栋,成为博州首家“别墅村”。
第四次改造
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巨变,决肯村党支部书记孙迎春脸上露出喜悦和自豪。
在村史馆里,除了文化墙上详细的图文展示,还有风车、坎土曼、米舂、马鞍等农具,马灯、墨斗、炭火熨斗等生活用品,生动记录了决肯村农民耕耘桑梓的悠悠岁月。
孙迎春介绍老物件。
孙迎春一一介绍这些老物件的来历和用途,如数家珍。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蕴含着朴实情感的老物件,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
一架结构精巧的木制风车,摆在展馆正中最醒目的位置,它是村史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木制风车
“以前我们这里是鱼米之乡,村里种水稻。收稻米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孙迎春说,风车架在地头,两人合作,一人摇臂旋转风机,一人从上方倒入稻谷,饱满的稻谷从离风机最近的出口落下,秕谷从第二个较远的出口落下,秸秆谷皮等直接从风口吹出去。它利用重力分选的原理,极大节约了劳动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后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决肯村调整种植结构,主要种植棉花。2012年以来,决肯村推动土地流转,实现棉花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成立了博乐市拓垦专业合作社,把棉花当作产业来做。
村民捐赠的坎土曼
村民捐赠的马灯
如今,决肯村多项荣誉加身: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示范村、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示范村、科普示范村……这个名副其实的“明星村”,正以昂扬的姿态擘画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能够亲眼见证村里的这些发展变化,我倍感幸福和自豪。”孙迎春说,村史馆不仅是后人了解村史、追根溯往的源泉,更是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时代见证。
文、图:刘素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