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庆节,我和同学一起去大足宝顶游玩,川外室友、西政同学一行五人组团。研一上学期选修过张法老师的《佛教艺术》,对佛教艺术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张法老师专门讲过宝顶大足石刻艺术,只是由于悟性不好,头脑里仅存一点稀薄的印象。而今要到大足游览,虽然行色匆匆,但是单从感情来说,还算怀有十分虔诚。
从西政门口上车,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速前进,逐渐远离重庆市区的高楼大厦,穿行在市郊巴山的山水田园美景之中,挣脱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向着大足飞奔而去。上午9点半到达璧山县大路镇。11点过到达宝鼎附近的农家乐,吃了一顿非农家味的饭。不过,每人100元钱包往返车费、景区门票,外加这顿午饭,夫复何求?
中午12点到达大足宝顶景区。门口矗立着宝鼎摩崖创建者赵智凤的石像,神态安详,右手伸于侧前方,持一念珠,左手背于身后,持一书卷。这是2000年6月大足博物馆为其树立的石像。赵氏生前为佛塑像,殁后又为后人所塑像。赵氏可以永远守护着自己精心构建起来的这方佛门净土。石像周围簇拥着鲜花,冲淡了秋天的萧索,天南地北纷至沓来的游客纷纷与其合影。
据传,赵智凤是大足人,5岁在家乡古佛岩落发为僧,16 岁外出云游。淳熙六年(1179年)返乡传密宗柳本尊法旨,并建圣寿本尊殿,将此处命名宝顶,按照密宗道场格局精心设计,在U形山湾中雕琢上万尊佛像,营造出一个宏大的宝顶石窟密宗金刚部道场,石雕在巧夺天工的石匠一铲一凿之下凸显佛的风骨,表达出凡世通往天国的美好向往,使宝顶成为巴蜀密宗中心,宝顶石窟因此成为世界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
大足宝顶的山势并不高,毫无险峻之感。但是正是由于才华横溢的赵氏穷其一生精心雕刻,以石雕的艺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佛教密宗道场,熏陶了一代代子孙。这也是一个社会大讲堂,以石雕艺术规劝人们静心修行,以大慈大悲的胸怀惩恶扬善。早已蜚声海内外大足石刻于1980年对外开放,国内访客慕名而来,步履磨损了大佛湾人行道上一块又一块石板。我想,佛既要静心修炼,又要普渡众生,因此佛也不排斥热闹吧。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坚固石崖下面的雕刻全都跃然石上。赵智凤采用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将修行精义通过一个个故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就拿“牧牛图”来说吧,这龛造像一共刻有10个牧人和10头牛,从“牧牛”到“双忘”共10组。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质体,牛代表修行者主观精神世界;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高度圆融。
牛似真牛,十分可爱,仿佛要走出石窟来。如果按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来说,就是形式决定了内容——那古拙但是十分传神的雕刻技法将牛的精神凸显出来,让人全然忘记了它本石身。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想想看,如果雕刻者稍微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败笔,从而影响整龛石刻的艺术表现力。我小时候放过牛,忍不住摸着牛鼻子照了一张相。
说到宝顶石刻,那座巨大的卧佛是怎么也不能不说的。卧佛完全按照佛经所示雕刻: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平静安详。佛像三面环岩,雕刻于刻U形山湾正中岩上。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又要刻出巨大的佛像,只能刻出卧佛半身,也正因为如此,世人立于佛像面前自感渺小,且看不到佛像的全身,更感其形象伟大。导游解说得极是:卧佛手指巴县,脚踏泸州,身在大足。我不禁唏嘘:真是佛法无边,神龙见首不见尾;雕刻艺术无止境,塑造卧佛的鬼斧神工其实就隐于市井之间。
最感人的是这一窟:“父母恩重经变相”。该窟以连环画形式刻画出了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10组雕像,情节连贯,感人肺腑。其中一组讲的是“回干就湿恩”,小儿尿床了,母亲将其挪至自己睡的地方,而自己睡小儿尿湿的地方,“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另一组是“远行忆念恩”,孩子要远行赶考,父母十里相送,父亲小声提醒说:“都送这么远了,我们回去吧。”可是母亲还执意相送,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佛经曰:“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
栩栩如生的大足宝顶石刻就是佛与众生共同演绎的一幕幕灵动的电影。冰冷而坚硬的石头被雕刻师感动了,被佛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感化了,欣欣然长出慈悲向善、心怀天下的心,长出了鲜活的灵魂。我听见众佛以天籁之音清清朗朗念着佛经,我看见诸神以虔诚之心兢兢业业地为大千世界培育出一朵朵莲花。有佛的地方,石头并不坚冷,草木也非无情。大足宝顶石刻,就是与一个大千世界密切相联的活生生的世界。
(本文作者王强春,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