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地处庆阳市东南部,东屏巍峨苍翠的子午岭,西萦美丽绵长的泾河,南通富庶文明的八百里秦川,北靠“陇东粮仓”董志塬沃野。
陇东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印记”采访组从正宁县城向东南行20公里,来到了位于子午岭林缘区五顷塬回族乡一个名叫南邑的村子。这个村子不大,但在85年前,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党政机关驻地,是新正、新宁、赤水、淳耀等县红色政权的“心脏”。
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关中特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贾拓夫、秦善秀、习仲勋等关中特区主要创建者的领导下,历经艰难曲折,做出巨大牺牲,同时发挥红色通道优势,使关中特区成为党内输送与护送革命人才的重要红色通道,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中特区构筑战略屏障
习仲勋旧居。赵彩霞 摄
从塬边向山腰行走,采访组一行来到了位于南邑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纪念馆(习仲勋旧居),沿路经过四个土台,土台上依次分布着十几孔窑洞,历经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虽已十分破旧,但轮廓依然清晰,静静地守望着这片青山,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迁。“这些窑洞,就是85年前关中特区党委、苏维埃政府机关的办公地,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5个多月的时间。”正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讲解员王瑞平介绍道。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南区委员会和南区革命委员会划甘肃省正宁县与陕西省旬邑县、彬县接壤的地区各一部分设置新正县,并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和新正县革命委员会,与国民党统治的正宁县并存。新正县时辖湫头、三嘉、阳坡头、湫坡头、长乐、底庙6个区。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撤销陕甘边南区建制,设置关中特区,作为党中央战略前线和南部屏障。
1936年1月,贾拓夫等奉中共中央命令到达陕甘边南区,将南区党、政组织分别改建为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简称关中特委)与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简称关中特区)。贾拓夫任关中特委书记,秦善秀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张邦英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关中特区党政机关驻新正县湫头区南邑村(今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南邑村),辖新正、永红、新宁、淳耀、赤水5个县委。
从此,关中特区工作逐步摆脱了“左”倾错误干扰,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壮大队伍建立地方武装
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赵彩霞 摄
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贾拓夫、习仲勋向特区广大干部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纠正过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并结合错误“肃反”的教训,教育干部正确认识错误“肃反”的危害。“当时,特区还创办了一份油印的《关中报》,结合实际及时宣传解释党的新路线和新政策,反映特区工作情况和经验,使干部和党员开阔了视野,端正了认识,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宁县党史办工作人员黄拴锋说。
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关中特委积极培养骨干,吸收大批积极分子入党,参加革命活动,进一步壮大了党的队伍。同时,关中特区大力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为巩固关中根据地创造条件。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关中特区对发展和扩大地方武装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将新宁、新正、赤水三县的独立营依次改编为关中独立第一、二、三营。关中特区成立了关中军区司令部,统一领导红一团和关中独立第一、二、三营。同时,大力加强各县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建设,发展和整顿地方武装,关中各县地方武装纷纷建立或壮大。其中永红县扩建了永红保卫队;新正县组建了特务队、五支队、八支队、新正武工队和新正独立二营。
关中特区的地方武装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国民党军,夺回了许多被占领的地区,永红县保卫队曾配合兄弟部队和主力红军作战,攻克了国民党军固守的底庙城,并开展游击战争,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队,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新宁县的地方武装单独或相互配合作战,寻机打击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争,努力扩大、恢复和巩固关中特区各县区还组建了许多游击小组,在苏区内惩处敌特人员,消灭土匪,为保卫群众的斗争果实作出了贡献。
殊死战斗开展反“围剿”斗争
习仲勋亲手栽植的桑树枝叶茂盛。赵彩霞 摄
1936年三四月间,国民党军趁红军主力东征之际,调集东北军6个师的兵力,纠集地方保安队、反动地主民团,对关中特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关中特区全面失陷,特委书记兼关中特区司令部政委贾拓夫、司令员江华等率大部分武装力量参加西征,党和政府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整个特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严酷斗争的局面,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撤销,根据中央的指示,习仲勋、汪锋、张凤岐组成关中工作委员会,留在关中,率领关中各地方游击队,依靠群众坚持对敌斗争。
一次战斗中,新正二支队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6天,弹尽粮绝,战士们只靠野菜和酸杏充饥,但不屈不挠,顽强作战,终于冲出重围。不久,新正二支队奉命拔除国民党军设在西坡的两个碉堡,队长赵铁娃化装成国民党军的催粮官,深人敌营摸清敌情,然后在晚上一举端掉了国民党军的碉堡,消灭了全部力量。
回民游击队利用熟悉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在子午岭森林中,多次机智灵活地打击敌军,掩护了群众,取得很多胜利。
1936年3月初,秦善秀率新宁县政府干部从杨园子转移到子午岭密林中的龙池一带,昼伏夜出,依靠群众与国民党军周旋。后来,国民党军大兵压境,截断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在粮食断绝的条件下,干部们只能采集刚刚脱蕾的杜梨和山杏充饥,吃得上吐下泻,浑身打颤。但大家的革命意志没有动摇,坚持1个月终于冲出重围,转移到月明塬开展游击活动。
“1936年5月某日,秦善秀在九岘康家塬召开秘密会议。次日晨,秦善秀等被国民党宁县保安队包围,秦善秀凭着一支手枪顽强沉着抵抗,终因弹尽无援被捕遇害,享年27岁,成为关中特区成立初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人。”王瑞平讲解道。
反“围剿”斗争的开展,使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1936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习仲勋调往环县参加西征作战。9月,在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央派习仲勋等同志返回关中特区领导苏区工作,习仲勋在淳耀县槐庄子主持召开会议,恢复了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特委书记,霍维德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红色通道护送革命人士
习仲勋旧居里存放的马鞍。 赵彩霞 摄
新正县处于陕、甘交界处,是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薄弱地带,所以起到联系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同白区党的桥梁作用,成为根据地中心前往国统区陕西省城西安乃至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南线秘密通道。许多革命同志由此从白区到陕甘边、陕北根据地或由根据地去白区工作,都受到关中特区武装人员或秘密交通的保卫护送。1934年夏至1936年间,刘少奇、蔡子伟、张文舟、李启明、张庆孚、李铁伦、朱理治、鲁贲、王世英等出入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均从关中特区经过。
张邦英在所著的《片段回忆》一书中写道:“党中央1936年3月派刘少奇同志从瓦窑堡去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推进北方地区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从这里化装出去的。我那时第一次见到少奇同志,他看上去有四十来岁,大高个子,穿一件灰色的长棉袍,戴着一顶驼毛的套头帽,围一条毛围巾,像一位饱经风霜、远道而来的学者,颇有政治家的风度,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与他同行的有他的夫人。当时我们特委的几个同志特意搞了一顿有酒有肉的晚饭为他饯行。大家围坐在一个炕桌旁,无拘无束,边吃边说,每人还唱了自己拿手的一个革命歌曲,度过了一个欢乐愉快的夜晚。”
“西安事变”后,1936年12月中下旬,关中特区地处中共中央驻地延安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驻地泾阳县云阳镇连接线上,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从陕北南下到达关中特区赤水县土桥镇时受到赤水县革命军民热情款待与护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及聂荣臻、杨尚昆、徐海东、罗瑞卿等红军高级指挥员,休整在关中特区数月后,带领八路军开赴各抗日战场。
革命精神激励前行脚步
游客在习仲勋旧居院内重温入党誓词。 赵彩霞 摄
顺着小路走到最后一个台级,一个修葺一新的崖庄小院映入眼帘,这是1936年1月到5月期间习仲勋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一棵习仲勋亲手种植的桑树在墙外长势茂盛,院内6孔窑洞已经成为陈列室。习仲勋当年居住的两孔窑洞,从中间用一条小通道贯通起来,土炕、方桌、油灯、瓷质茶壶……每一个物件,都带着历史的温度。
“听村里当年见过习仲勋的老年人讲,习仲勋在南邑的时候,与村里群众关系都很好,他不仅帮忙调解矛盾,还带领部队给村里打水井,帮助村民种地。”黄拴锋说,“习仲勋在担任关中特区主要领导职务及兼任新正县县长期间,革命意志坚定,处事智勇双全,工作雷厉风行,作风朴实无华,深受群众爱戴,在正宁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00年6月,习仲勋委托夫人齐心女士偕家人来南邑看望老区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那段铁马金戈的岁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纪念馆(习仲勋旧居)于2010年8月布展开放,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庆阳市廉政教育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如今的南邑村,生态环境优美,居住条件改善,产业不断发展,群众生活幸福,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干群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为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
(作者:郑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