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引言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古代人没有空调,夏季酷暑,他们是怎么扛过暑热的呢?首先,古人不像现代人住在钢筋水泥浇筑的楼房里,他们住的是通风良好的茅草屋或泥土房。其次,条件好一点的古人还能拥有一方小院,在院子里种上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夏日坐在树下乘凉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最后,
古人还信奉一个终极消暑秘诀——那就是“心静自然凉”
。那么古代的皇帝是怎么消暑的呢?那待遇,现代人听来都忍不住羡慕啊。
皇帝可以带着妃子到避暑山庄去住,远离高温地区,到温度适宜的避暑山庄生活。避暑山庄的生活待遇和皇宫差不多。除此之外,宫人们还会在皇帝、妃子们待的地方放上一大盆冰块降温,屋子里瞬间就变凉快了。
古代还没有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全球气温总体上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稳定水平。
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年份,气温会出现一些异常。
在乾隆8年时的夏天,清朝京师地区曾出现过百年难得一遇的高温,那个夏天也被称为“历史上最热夏天”,
那时究竟有多热?
夏季享受着空调和电风扇的现代人,或许无法想象:在夏天被热死、晒死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据文献记载,乾隆八年的夏天,京师地区罕见地出现连日高温。在北京城内和城郊,光是被晒死的人就多达11400,
还没有算上那些中暑而亡的人。
《浮山县志》中也记载了当年的情况
,有老人惊叹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热的夏天。从5月份开始,天气就变得十分炎热,在路上往来运送货物的人很多被热死,路边常见有人直接倒在路边人事不知,一时之间民不聊生。
当时的京城已经有了简单的气象观测站,一位从法国到清朝的传教士记录了那时的高温。
据记载,乾隆8年夏天的京师地区,连续十几天的气温都在40摄氏度以上。7月25日这一天,气温最高,达到了44.4摄氏度
,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这样的高温人几乎只能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面对这样的天灾,百姓束手无策。同时,
高温之下势必会引起干旱
,古代最容易引起伤亡的几大天灾,除了洪涝、地震,就是干旱了。
因为干旱不仅让百姓们缺乏饮用水,让日常生活难以维持。而且会影响田间地里粮食作物、蔬菜瓜果的生长
,百姓们无水喝无水用更无水浇灌天地,后果不堪设想。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依托小农经济而生的帝国经济命脉几乎就掌握在大自然手中。
高温或许只会危害整个夏天,但高温带来的干旱灾害可谓是后患无穷。粮食颗粒无收就意味着很多人要饿肚子
,主要劳动力会迅速缺失,想要再种粮食再等到粮食收成,那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对平民百姓来说,相当于是灭顶之灾。
为了尽快解决高温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安抚民心。
乾隆皇帝当机立断,下令在京城的各个街道和城门洞处,放冰块降温,同时在阴凉处给百姓们免费发放降暑药。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放冰块的确减少了路边行人中暑或被晒死的情况。
但连日高温之下,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冰块的消耗速度之快,就算克扣皇宫的冰块用量,也很难长时间维持。从外地运冰块过来也不是良策,再路上就要化掉大半,天气炎热,到了京师,恐怕冰块也支撑不了多久了。
除了做一些短期的补救和缓解以外,乾隆皇帝做了一件让黎民百姓很是感动的事情。
他头顶高温、穿上繁复的礼服,亲自带头上祭台祈雨。
虽然在如今看来,
祈雨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种祭祀活动
,它并不能真的为百姓带来风调雨顺,帮百姓平安度过这种极端天气。
但是乾隆皇帝带头祈雨确实起到了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让因天灾而蠢蠢欲动的多方不稳定势力有了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这也从侧面为受灾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至少他们可以全力对抗天灾,不必担心受外力侵扰。
参考资料:《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