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科学编制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按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部署,规划编制课题组赴江苏、福建、上海、杭州等地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将外省在国家文化公园和5A级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旅游发展、乡村民宿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应用于规划编制。
2021年6月30日至7月5日,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课题组一行7人,赴北京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奥林匹克公园、南锣鼓巷、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清明上河园等景区(点)进行调研,深入学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进做法和优秀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截止目前,在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37项中,北京占7项。北京现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26个,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3项。截止2020年底,北京全市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4A级旅游景区72家。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处黄河流域中下游,是黄河冲积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黄河流经河南省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等8个地市,河道蜿蜒711公里,是孕育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全省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截止2020年底,全省拥有国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80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4家,4A级旅游景区189家。同时,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20处。
本次考察主要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场)、南锣鼓巷、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清明上河园景区等景区景点。
调研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调研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
调研郑州省级旅游度假区——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
调研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明上河园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掘历史文化精髓,探索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颐和园通过组织和策划夜间娱乐精品节目或驻场演出项目如《牡丹亭》、越剧《梁祝》、黄梅戏《牛郎织女》等,在绰约灯影中演绎传统文化的浪漫,让游客在美丽的皇家园林共享幸福时光,在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馨浪漫。
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创新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展示。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舞蹈火出圈后,持续广受欢迎。《唐宫夜宴》取得的成功,把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的故事文本与现代舞的自由创作方式结合,是从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乐舞俑造型如何用艺术手法让唐代乐舞俑背后的历史“活”起来,并通过现代舞蹈以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进行呈现。
三是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文化遗产活化。“河南博物院元宵节奇妙夜”主打优秀传统文化牌,以河南博物院中的镇馆之宝为吸睛点,以穿越时空、次元交汇为时间轴,将河南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与精彩的歌舞、戏曲、武术等艺术表演结合起来,加上新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思维的传播方式创新,促使传统文化以极具个性化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拥抱年轻人,释放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大型水上表演——大宋•东京保卫战,唤起人们内心最深的爱国之情
清明上河园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踩高跷
四是组织实施相关赛事活动,举办文化节目宣传展示形象。如“我在颐和园等你”七夕之夜、“豫见你我他”暨“好看河南”短视频大赛等相关赛事活动,大型文化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浪漫魅力。“好看河南”短视频大赛围绕河南的好景、好味、好玩、好事,征集各类形态的短视频作品,在向外界推介更多展示出彩河南形象的IP标识,传播更多体现出彩河南人形象的感人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展示新时代河南形象。
(二)引领体验式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
一是打造休闲娱乐旅游综合体。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从本土文化出发,从沉浸式电影场景出发,以电影主题演艺为核心,打造集电影互动游乐、电影文化体验、电影主题客栈、民俗和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沉浸式电影潮玩地,也是休闲娱乐旅游综合商业街区。游客进入电影小镇,可以先到穿越换装馆挑选自己喜欢的服饰,再走入小镇正在上演的剧情,来一场沉浸式穿越之旅。电影小镇五彩缤纷的夜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以旅游景点为依托的夜间实景演出、夜间舞台演艺等更受到广大游客的喜欢。丰富的夜间旅游产品拉长游客驻留时间,提高了游客在小镇的参与度,产生新消费点,成为郑州夜经济消费新场景,提升城市开放度和活跃度。
情景剧《中原刀客》现场演出
二是创新表达方式,打造新的文化综艺风向标。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CCTV3开播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CCTV9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主打非遗传承的新两代匠心文化体验类节目《非凡匠心》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接受和喜爱,火遍了大江南北。颐和园在“国潮”头部IP《上新了•故宫》的基础上,再度推出全新的园林文化类户外综艺《我在颐和园等你》,通过中国“顶流”景点和全新综艺模式的破壁呈现,继续把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年轻化、潮流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线上线下掀起了势不可挡且持续不断的国潮风尚。
三是借助媒体营销,提升营销传播效果。电影小镇邀请河南卫视、河南日报、腾讯、搜狐等多家媒体进行持续视频直播,累计吸引数百万观众云游电影小镇。颐和园积极参加以“云赏园林科普,共享智慧公园”为主题的“2021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普游园会”,颐和园在线上科普游园会开幕式中展示科普短剧“藏在木头里的灵魂”,通过线上科学网捕环志北京雨燕野生种群及线下现场科普,对北京雨燕及相近品种、雨燕环志保护工作、鸟类环志科研工作成果进行深入科普宣传,呼吁游客爱护自然,保护雨燕。线上科普游园会基于“科普公园”微信公众号,设立“古树寻踪、科普盛宴、园林科技、一园一品、自然笔记”五个版块。通过科普视频、科普文章、科普答题等形式,为游客带来一场指尖上的科普盛宴。
(三)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助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对“夜经济”的重视和出台政策,助力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十三条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北京着力发展“时尚活力型、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型、便民服务型”夜间经济形态,营造开放、有序、活跃的夜间经济环境,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消费品牌,助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元服务以拉动消费。颐和园推出“我在颐和园等你”七夕之夜特别活动,邀选700多位北京榜样、新婚夫妇、最美家庭代表在古典皇家园林中畅游,感受传统七夕文化,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潮”力量。园中分别上演昆曲《牡丹亭》、越剧《梁祝》、黄梅戏《牛郎织女》,在绰约灯影中演绎传统文化的浪漫,市民在美丽的皇家园林共享幸福时光,在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馨浪漫。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把促进夜间文旅消费作为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拉动经济复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加快促进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通知》,鼓励主要景区、景点、文旅公共服务场所延长开放时间,开发特色夜间旅游体验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夜间文旅消费。河南的夜经济融入更多的文旅元素,围绕“景城一体”,构建出灯光秀、电音节、星空露营、露天影院、夜市街区、24小时影院、24小时书店、博物馆之夜等新业态,展现出文旅消费的新活力。云台山推出了音乐类大IP活动电音节夜游活动,使举办地“云台山岸上小镇”成为热门打卡地,“活动+政策+宣传”的营销方式,不仅为景区带来了20万人次的游客,还带动周边民宿、旅行社、购物、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复苏。
电影小镇夜晚的演出场景
(四)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
一是河南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继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五都荟洛”大遗址片区等项目建设,倾力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促进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和古都文化融合发展。
二是围绕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文旅消费,洛阳推出了“古都夜八点,相约洛阳城”系列消费活动,龙门石窟“夜游龙门”、洛邑古城“洛水惊鸿”、九洲池“唐风唐韵”等“古都夜八点”项目,打造文创、娱乐、美食夜间网红打卡地,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等业态提质扩面,人气高涨,激活了文旅“夜经济”。
三是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应有担当,坚持以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以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河洛文化的国际表达,加快实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东方博物馆之都”等一批重点项目。
四是创新运营模式和艺术手段,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以整理、挖掘、保护、传承中原文化为己任,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通过电影新手法讲述中原老文化,探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光影的魔法和持续迭代的演艺打造全新的文旅体验。电影小镇找准百年城市记忆和太极拳、电影文化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切入点,通过“演、玩、吃、住、购”全方位文旅体验,创新运营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推出夜游《一路有戏》等电影小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初步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协同发展,让人们在旅游中受到电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
电影小镇特色的文化宣传
五是城市记忆再创作,打造文旅新IP。电影小镇以电影《太极》作为IP,集电影场景游览、电影主题演艺、电影互动游乐、电影文化体验、电影主题客栈、民宿和非遗体验等于一体。在这里,游客“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不仅看戏、更会入戏”。在电影小镇郑州街,用电影手法重现百年前的郑州德化街、大同路、福寿街等历史场景,还原城市记忆。
电影小镇的游客“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三、对“十四五”时期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持续加快“十大”品牌“四大”走廊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彰显巴蜀文化影响力
持续加大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遗址等“十大”精品和长征、巴蜀文化、藏羌彝、茶马古道等“四大”走廊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布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多个文旅优势产业集群,显著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创新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巴蜀文旅”品牌,合力构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
(二)探索城市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借鉴北京、洛阳等城市,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深入挖掘省内城市文旅资源内涵,从吸引力、消费力、品牌力、创新力、产品力、整合力方面着手,从资源、市场、政策、业态、营销、企业等多方面下手,多管齐下、多效并举,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带动文化和消费,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强心剂。
二是立足本土文化,打造文旅新业态。开发特色化、多样化、立体化的文化资源利用新模式,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休闲、动漫影视、文艺作品等载体有机融合,构建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用影视、动漫诗歌等主题演艺为核心内容,并从沉浸式的场景开始,打造集影视、动漫、诗歌等文化创意体验、电影互动游乐、民俗和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穿越感打造主题影视、动漫、诗歌小镇等文旅商业综合体。
三是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彰显城市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文化遗产,保存城市文脉,利用先进的文化保护理念和手段,为城市人文精神注入丰富内涵,创新城市建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彰显城市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相得益彰。通过见缝插绿、见缝造美,微更新、微改造,让城市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四是围绕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紧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助力成都加快打造“三城三都”,探索绿道型、山水型、郊野型、人文型、街区型、产业型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形态,挖掘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意蕴,打造园林文化类沉浸式体验场景,充分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三)创新表达方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我在颐和园等你》、《唐宫夜宴》等文化类节目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全方位立体诠释经典内涵,契合现代审美,最大化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强化巴蜀考古发掘研究,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和现代光影技术的运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演绎、再创作。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再现等基础工程创新文化展示、体验和消费方式,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艺术创作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创新,推出线上数字文艺、数字舞台、数字培训等各类线上推广活动,扩大四川艺术影响力。
二是运用全媒体手段,树立天府文化传播品牌。近年来,优质“国风”类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时尚的表达形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巧妙结合,在全社会掀起了令人关注的“国风热”,有力激发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助力“十大”品牌“四大”走廊文化旅游精品建设,高质量打造“十大”品牌“四大”走廊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设计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等多种内容产品,在传播方面运用全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品位,贴合平台价值取向,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