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
过了立秋,淅淅沥沥的秋雨如约而至,
给灶家浜又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对于灶家浜,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
作为桃源镇城乡接合部的一个自然村,
它的占地面积仅400亩,
村民不过三百人出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
却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一汪清澈碧绿的小河温润流淌,田园餐厅、茶馆、非遗工坊、船拳广场、问津园等相映成趣,风声、水声、鸟鸣声不绝如缕,烟雨蒙蒙中,灶家浜宛若小家碧玉般的存在,她细腻、温婉,不急不躁,悠悠地诉说着自己的“逆袭”故事。
保留村庄风貌 彰显文化灵魂
灶家浜的村名源于地形,若登高俯视,该村宛如一座乡村农家的土灶头。相传灶家浜自古匠人较多,土灶垒灶工艺考究,尽管时代更迭,但村里的大部分农家仍保留着旧时的土灶。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灶家浜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已成为一道印记,深深镌刻在一方村民的乡土情怀中。
正是这份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桃源镇戴家浜村党委书记李林斌确定了灶家浜的发展定位。
李林斌:
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因地制宜进行有机更新,最大限度挖掘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彰显村庄文化灵魂。
2017年10月,灶家浜被认定为吴江区首批十二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之一,该村的“逆袭”道路也正式开启。
问津园
李林斌:
和很多普通村庄一样,灶家浜也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打通断头浜水系,引入活水,增加水体绿化。从水环境治理到基础设施优化,再到滨水空间、生态公园打造,仅仅过去三年多时间,灶家浜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建筑风貌协调、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落与环境有机相融的现代化村庄。
激活闲置民宅 释放发展红利
激活闲置民宅,是灶家浜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一篇重点文章。近两年,村里陆陆续续从村民手中租下5000多平方米闲置民宅。租下房子后,村里高水平编制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同时,植入糖画、船模等5个非遗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打造了咖吧、茶馆、直播电商基地、田园餐厅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业态。
田园餐厅
田园餐厅合伙人蒋中苹:
这几年,我们村的环境改善非常明显,在这里居住越来越舒适,附近村的人都喜欢来我们村逛逛。看到灶家浜人气越来越旺,我们有了创业的想法,于是田园餐厅应运而生,成了灶家浜首个农家乐项目。餐厅的生意挺好的,晚上还有周末几张桌子基本上都能被定完,村里还给了我们第一年免租金的优惠,收入情况比之前打工好多了。我相信随着灶家浜建设工作的推进,这边将会吸引更多人来游玩,餐厅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
发展特色农业 绘就美丽画卷
作为典型的江南村庄,农业是灶家浜的首要资源,也是很多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过程中,灶家浜整合现有农业资源,打造了100亩黄桃果园,培育起具有地域性的农产品品牌,并结合直播电商开展线上销售。
李林斌:
直播带货不仅增加了黄桃的销量,也带动了本地服装、黄酒等特色产品的销售。村民的收入来源除了农产品销售外,还有土地流转、房屋租金、劳动报酬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带来的增收效应非常明显。
发展村级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灶家浜也没有忘记传承文化的“初心”。村庄核心位置,设置了薛祥娜船模工坊,其中陈列的数十艘大大小小的船模成了村民爱上灶家浜的“理由”。
薛祥娜
桃源船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薛祥娜:
我之前都是在自己家里做船模,也没多少人过来看,有了这个船模工坊,展示的机会就多了。从业30年来,我的作品被全国十几家博物馆收藏,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接到了不少“红船”模型的订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桃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
船模工坊
2020年6月,在桃源镇的支持下,糖画、船模、箍桶、湖笔、青云木梳五座非遗展示馆一同入驻灶家浜,把江南传统文化之美带入百姓的生活。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第四个年头,一幅临水而居、与水共生、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灶家浜徐徐展开。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实际情况为主。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转载只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新闻资讯之目的,未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原作者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