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这个天然水潭,短短月余垃圾遍地,变得面目全非
兴安县源江村位于县城西南面山区,村子附近的一条林间峡谷里,藏着一处景色秀美、水质清澈的天然瀑布群。瀑布源头有一处被称为“黄泥塘”的水潭,映衬着周边苍翠植被和飞落的瀑布,形成一片仙气十足的林间瀑布美景。
过去,“黄泥塘”景色虽美,但苦于道路崎岖,一直只有少数资深户外爱好者能够到达;今年7月,通往摩天岭的一段观景道路通车,在一些旅游博主传播和推荐下,不少市民驱车前往。
但短短不到一个月,黄泥塘“仙气全无”,垃圾遍地。看到让人向往的“网红”景点面目全非,一批又一批环保志愿者发起了清洁“黄泥塘”的行动。
这曾是一处滋养数代人的水源地 “这里虽被叫做‘黄泥塘’,但潭里水质一直出奇的好,还是当地居民一处水源地,以前我们渴了就直接喝潭里的水。”居民杨霖松是源江村村委的副书记,从小他就在源江村里长大,“黄泥塘”就位于村子附近的摩天岭上,他小时候经常去水潭玩,说起“黄泥塘”,杨霖松就像是在说一位“童年玩伴”。
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村里取名都有个习惯,名字越难听,人就越好养活。大家对水源向来看重,也给它取了“黄泥塘”这个难听的名字,也是希望它永远不受侵害、始终保持干净。
恰好,源江村所在的摩天岭,是桂北一带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2013年以来,周边的山峦上,就陆续安装了大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产生的都是“绿色能源”,源江村因此很早就用上了这类无污染能源,附近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因此变得很强。据杨霖松说:“从记事开始,摩天岭周边的山林几乎都没有遭遇过破坏,‘黄泥塘’的水质也清澈如旧。”
据杨霖松的父亲杨永劲说,“黄泥塘”水质清澈其实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他说:“四十多年前,我曾带着几位外地朋友到‘黄泥塘’游玩,大家一下就被美景震慑住了,后来就陆续有一些户外徒步者进山观景,也都是我做向导,每次看到大家对美景赞不绝口,我都很自豪。”
据杨父回忆,当时摩天岭的路很难走,黄泥塘又在深山,对大多数户外爱好者来说,徒步难度太大,因此前去游玩的人也少,“黄泥塘”只是在一些专业户外圈里名声在外。
短短月余“世外桃源”变了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处滋养了数代人,如同世外桃源般的“黄泥塘”,就在今年7月中旬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原本清澈见底的水源地,变成一处散发恶臭、垃圾成堆,让人触目惊心的“污水潭”。
源江村村民杨海说,2013年左右,政府在摩天岭上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大风车”,给人们带来了清洁的能源,为了方便工程施工,很多居民都搬到了山下的新源江村。
但杨海是个特别喜欢大自然的人,他觉得山上的老村子更贴近蓝天白云,走几步就能到黄泥塘所在的森林峡谷,这让杨海舍不得。
随着摩天岭上“风车王国”渐成规模,一波波来看风车的游客也多了起来,于是杨海也就在老村子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不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和大自然相处,杨海每天都乐滋滋的。
今年以来,随着兴安县政府旅游开发和便民政策的推荐,一条通往“摩天岭”的道路修通了,水泥路几乎直接铺到了杨海家门口。
“路好走了,我们出行方便了很多,自驾车进来的人一下就多了起来,很多人都是冲着‘黄泥塘’来的。”杨海说。
后来,杨海才知道,原来“黄泥塘”一直名声在外,路好走后,桂林很多户外爱好者都通过短视频平台、自媒体介绍起了“黄泥塘”游玩攻略,网上的流量,很快变成了人流。
可杨海怎么也没想到,仅仅到了8月初,距离道路修通只有半个月,杨海有一次到“黄泥塘”所在峡谷挖竹笋时,却发现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所见之处,有很多游客走后留下的垃圾,塑料瓶、酒瓶都有,山涧里还有烧烤遗留的肉串、西瓜皮,不少已经腐败发臭……
“看到这些,我心真的很痛,通车才半个月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杨海说。
“文明之殇”刺痛每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看着这些不文明行为给“黄泥塘”留下的伤痛,杨海焦急地把情况告诉了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徒步、潜水训练的桂林市“蓝天救援队”成员,这样的变化也刺痛了救援队人员的心。
今年8月初,救援队就带着专业装备,义务对黄泥塘进行过一次清理,甚至对潭底、周边也都进行过清扫,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从潭底摸出了随意丢弃的啤酒瓶、竹签、碎玻璃,但水潭周围根本来不及完全清理干净。
可救援人员清理后不久,随着游客持续增多,乱丢垃圾的情况依旧持续,让杨海更加心痛。
这时,一些市内资深“驴友”也陆续得知了情况,开始利用自媒体谴责不文明行为,并开始呼吁志愿者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
市内一些旅游博主,也开始呼吁大家组织起来,为“黄泥塘”伸出援手,并开始组织人力和物资投入“救援”之中。
8月16日上午9点左右,40多名志愿者自行出发到“黄泥塘”附近集合,到了“黄泥塘”中段,一股垃圾发酵的气味开始在山谷间弥漫,在溪边的夹缝中、溪旁的浅滩上都是被遗留下来的垃圾,越往里走垃圾的气味愈发浓烈,在最深处的瀑布下,情况更加惨不忍睹:啤酒瓶、竹签、烧烤网、各种包装袋、腐烂的西瓜皮。原本还清澈见底的潭水都已经浑浊不清。
肩扛手挑清理出两车垃圾 “救救‘黄泥塘’!”这是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当天,为了彻底清理黄泥塘的污染物,志愿者们几乎拼尽了全力,衣服裤子都湿透了。
“竹签把垃圾袋扎破了,袋子里进水了会更重,大家尽量不要把垃圾袋放在水里。”一位志愿者大声喊道。要把垃圾从里面运出来,需要爬下好几个有落差的天然石阶,大家尝试了多种方式,最后决定排成“人龙”将几十袋垃圾运出去。
在最高的一处落差处,一位志愿者将一袋几十斤的垃圾搭在下一位志愿者的肩上,垃圾袋里的脏水顺着肩膀浸湿了衣服,脸上的水早就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脏水。大家一个个运输着垃圾,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在山涧里慢慢挪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垃圾运到陆路上,但是经过水路的一路颠簸,很多塑料袋都破了,于是有的志愿者不管塑料袋有多重多臭都抱在怀中直到运到皮卡车上。
最后,两皮卡车的垃圾被运到了村里的垃圾中转站。看着山谷里一袋袋垃圾被运走,江源村委不少居民眼里泛出了泪光。
记者陆鑫 周子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