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8月19日消息(记者 符雄助 通讯员 赵会 翁光建)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及命名名单已完成公示。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凭借“竹琴”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竹琴表演。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后面三个字唱的时候可以稍微拖长一些,声调有个拐点。”8月18日,在该区谢家街道毛河院子内,64岁的周爱平正在与他的搭档讨论竹琴表演,自2006年开始接触竹琴以来,他深深喜爱上了这门技艺,每日都抱着他的竹琴不放,如今他的生活已经与竹琴紧密相连。“竹琴表演的乐趣很多,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村里的中老年人有空闲时间就来我们这学竹琴,我们也会到学校教孩子们学琴。”周爱平笑着说。
据周爱平介绍,谢家竹琴的表演形式简单明了,无论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传说,无论是舒展胸臆,还是兵戈争鸣,翻飞的十指,沉郁的琴声,简约的旋律,把一场场风花雪月的情缘,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把一幕幕吹角联营的战争,甚至把一段段沧海横流、铁马啸风的历史,演唱得如醉如痴、如沸如腾。
竹琴技艺人们正在表演。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竹琴的道具是由一根竹筒和两块竹片组成,表演时,艺人们斜抱竹琴,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拍击竹琴下端敲出明快的节奏,左手则持简板,在碰击中发出悦耳的声音,再配上高亢顿挫的唱腔,唱出上下千年的传奇事。
“竹琴的表演却很不简单,打、说、唱是竹琴的常见表演形式,这让它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周爱平说,“竹琴在民间还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以前,我们的队员有近20人,时常去青神、丹棱以及彭祖山等地表演,观看人数最多的时候超千人”。
当下,因青年人观念转变,愿意学竹琴的人越来越少。“我现在依然坚持每天练竹琴,希望我们老一辈人的坚持能够感染下一代,让他们能够重拾竹琴,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周爱平十分感慨。
“传统文化不能丢,需要积极地将其保护、传承下来。我们将把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加以保护、传承,将竹琴文化发展到学校、到社区、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该区谢家街道相关负责人章静表示,接下来,谢家街道将在石山学堂打造非遗文创孵化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