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昌德村既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雪山的中转站,又是熬盐筹粮的始发地,如此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昌德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此外昌德村地处奶子沟彩林公园景区核心段,也成为发展观光旅游的一大优势。
近年来,在黑水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昌德村立足“红色昌德”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成功申报“长征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同时还成立了红色昌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组织引导村民为学员和游客提供标准、规范的餐饮住宿服务,形成了“红色+民宿”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黑水的秋,是多彩的秋,雪山环抱、草地依偎,随着季候交替,山光水色渐渐褪去翠绿,缓缓染上独属黑水的色彩。在彩色环抱之中,用“红色”筑就的藏寨——昌德村,正以它的方式诉说着革命年代红军在黑水走过的峥嵘岁月。
长征期间,红军在黑水三进三出,翻越了五座大雪山,黑水就有三座: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向黑水挺进。1935年7月2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各一部,组成先头部队,翻越雅克夏雪山,到达黑水马河坝。7月3日,该部经黑水银针河坝向沙石多前进,当晚在昌德宿营。红军在昌德休整两天后,翻越了海拔4283米的昌德雪山,于7月6日出发,顺利抵达下达古。7月7日,从三达古出发,翻越达古雪山向毛儿盖进发。其中,红军翻越的昌德雪山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昌德村。
2017年,昌德村依托红色文化,修建了以红军翻越昌德雪山等微景观为主的红色文化广场,栩栩如生的雕塑、镌心铭骨的石刻、身临其境的墙绘……一一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翻越雪山草地、熬盐筹粮、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等战斗和生活场景,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示出红军长征在黑水期间的历史事迹。
红色基地建立起来,怎么运营管理,成为村干部心中的一件大事。经过村民沟通、村干部商讨后,昌德村成立了红色昌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随意走进一家民宿,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生活用具一应俱全,统一铺着印有“红色昌德”字样的床品。昌德村党支部书记罗让介绍道,合作社以农户房屋入股、合作经营、合计收入、合力营销、年底分红的形式,组织引导村民为长征干部培训班和旅行团提供标准、规范的餐饮住宿服务。
感受红色文化,来昌德赴一场红色之约,在这里聆听红色记忆,品味彩色世界,体验天涯海角汇聚,感受灵魂与身体的碰撞,让精神传承有了温度。熬盐筹粮、鱼水深情是红军进出黑水期间留下的重要主题,红军长征在黑水境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开展了筹粮、建政、熬盐等多方面的革命活动,足迹遍及黑水山山寨寨,在当时人口仅两万余人的黑水,为红军筹集粮食710余万斤,熬制土盐5000余斤,各类牲畜3万余头,留下了较多的革命文物和遗迹。
在红色昌德的党性教育课堂上,参与的学员可以通过讲解员讲解知晓饱经风霜的往事、革命抗战的光辉历程,通过参观展馆、炒磨青稞、采野菜和野生菌等体验式教学体验革命传统、锤炼党性修养。
忆苦思甜,在昌德接受了党性教学“品尝了”精神食粮之后,在物质方面应季农家菜不仅成为昌德餐桌上的特色美食,昌德村还根据红军诗句专门打造出一份红军食谱,“大渡桥横铁索寒”——降血脂的荞面、“野菜充饥志越坚”——清热解毒的野菜、“高歌北山并肩行”——降胆固醇的核桃花……
唱红歌,跳锅庄,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根植于心,好传承带来好发展,昌德村百姓的生活从此改变。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昌德把游客迎进家里,让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奔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