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街南出干将东路东端(原狮子口),北至娄门横街。长1286米,宽4~5米。
仓街以清代苏州所辖的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而得名。
在仓街上逛了几天,要告别了。突然觉得一个人学会发呆,其愉悦感竟然跟享受美食大快朵颐有同等高度。
仁恒仓街
发呆,不是发愣,更不是发傻。发呆,是让让各种思绪在毫无管控的情况,随心所欲地在头脑中纵横驰聘。
现在,将我发呆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一条仓街二种画风。南边的别墅区眼下还有点沙里堆金般地零乱,不日将如时尚模特一样傲然登场,很轻奢、也有点轻微的炫富嚣张,但项目文案做得很柔美,不具攻击力;北边依旧是姑苏古城的风景。
二种截然不同的街景在在仓街上各自在运河边上吟唱着自己的歌,歌词大意却惊人地相似,都在颂扬苏州。
苏州美学与国际时尚共生共长是开发商对项目的品质要求,放在仓街上来说,南、北街景真的能和融?至少目前在苏州人心理上没有太大的违和感。
这源于“耦园”惊世的美丽。
耦园
假如,把镜头推近,将别墅区里的独幢别墅跟“耦园”相比,装饰再豪华的别墅在“耦园”面前也会谦卑的。
如果,这是体量不对称的结果,那么将整个别墅区跟“耦园”相比,非要比出个第一的话,我想是苏州人都会把手中的一票投给“耦园”,第一“耦园”很精致,精致到了有情感色彩了,第二“耦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吴文化的结晶之作。
但是,绕开“耦园”,南、北街景作对比,不用评说相形见绌了。这跟一边是豪宅一边是平民小筑无关,经济社会大家的心态早已给现实磨平和了,有钱住大房子,钱少家一样温馨,各过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幸福标的。
差距在哪里?说到精致说到文化内涵,北边的街景完败了。
仅就建筑而言,精致和文化内涵在我看来,等同于是品相和年代感。
仓街
品相没了就谈不上年代感,而建筑的品相重中之重的是一座建筑的完整性,旧时江南建筑是以“进”为单位的,一“进”是满足一家姑苏人家生活起居的最小单位。而目前都是七零八碎的一间一间。
在纪录片、风光片里唯美到离天堂一步之遥的苏州小巷,实际情况在洋洋大观的粉墙黛瓦的普通人家建筑中,很难找出一座称得有品相的“一进”了。至少在仓街北边是这样的。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国际级的,是要跟雅典、罗马站在一起,展现吴地历史文明和风光的。
苏州似乎刻不容缓的要做的事情,要讲究小巷小街建筑的品相,让其具有年代感。
拆,不成建筑规制没有历史年份积淀的、已经没有可能修复的老建筑,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自建的私房和违章建筑,预制板结构的楼房,拆了这些建筑还古城一个清风明月。
修缮老房子,恢复建筑初始时以“进”为单位的原貌,是客堂就是客堂,是厢房就是厢房……住户人家居住格局重新调整……
抹去尘埃,让老房子的品相趋于完美,让苏州古城名副其实。
耦园
但是,现实情况是苏州被列入“控保建筑”的建筑许多尚在风雨中,普通的老宅排队等修缮是不具现实意义的。
而苏州古城里相关“古城”项目还真不少,都是特别地高大上,一落成就有地标意义。
如此现状,似乎就是不可改变的现实。细细深想存在就是合理的。几十年前,我们还把“国外”想象成财富的天堂,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的规模跟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PK,都不会落下风的。
但是,从踌躇满志的官员到街头的市民,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态都有点“燃”。
由此,这个时代的人表现欲,达到了空前的强烈。说的实质一点,就是新富新贵免不了的俗。
仁恒仓街
所以在城市建设上,面上繁花似绵,而具体细节相当粗糙就在所难免了。
由此,看来仓街北边的老房子要讲究品相要赋予文化内涵,是下世纪的事了。
让人唏嘘的是,到时满城的普通老建筑,年代符号已模糊,建筑规制已破坏,文物价值为零,再也不没有修复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