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无锡8月18日消息 沿着宜兴屺亭街道骏马路一路向北,故居路、奔马社区……悲鸿元素处处可见。以一代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故居为核心的悲鸿故里文化园,便被包裹其中。“故乡之所,老家之家”,徜徉在文化园,仿佛能感受悲鸿先生在这里出生、励志,从此走上辉煌艺术之路的一生。
悲鸿故里文化园(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徐悲鸿于1895年出生于宜兴屺亭,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绘画大师、教育家。他的一生以复兴中国绘画为己任,为发展美术教育呕心沥血,培养了作为现今中国美术教育骨干力量的大批优秀画家。2018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悲鸿先生的艺术思想和爱国精神,经开区(屺亭街道)利用悲鸿故居北侧粮库,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延伸打造出了悲鸿故里文化园。文化园包含悲鸿故居、桑梓厅、桃李厅、芳草厅、松风厅等。
悲鸿故居是一座幽静的院落,青砖砌墙,灰瓦盖顶,屋檐伸手可及。故居前的草坪上,徐达章、徐悲鸿父子的铜像并肩而立,令人心生敬仰。故居正门上方挂着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书写的“悲鸿故居”匾额,正厅里则挂着周恩来题写的“悲鸿故居”匾额,字迹苍劲凝重。
屋内的所有陈设,都是按照当年的样子摆放的。穿过天井,后院一间小阁楼就是徐悲鸿父亲当年办学授课的“澹我斋”,这里还保持着传统的私塾布局。
走进桑梓厅,这里展示着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工作照片、来往书信以及家人捐赠的生活用品等。一幅幅书画作品,一件件老物件,正用一种简约、凝重的方式,向人们陈述着“悲鸿精神”。屺亭街道宣传委员仇智表示,徐悲鸿先生把西方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包括油画引进国内,学贯中西,开创了一个美术的新时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名忠实的爱国主义者。”仇智说。
除了最出名的《奔马图》,展厅墙上还悬挂着不少珍贵的作品,其中巨幅油画《愚公移山》,便是他于194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创作的。这幅画借古喻今,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末期,由于艰苦的生活和过度的劳累,徐悲鸿先生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心系国家,坚持创作,坚持为学生上课,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玻璃柜里,几幅悲鸿先生在为战士作画的照片以及战士写给他的感谢信,格外引人注意。“这些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写给悲鸿先生的感谢信。”仇智说,抗美援朝时期,美术工作者也是战士,画家手里的画笔也可以成为一把利器,徐悲鸿就是其中的典型。他虽重病在身,却在短短的四年里,画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的肖像,并为志愿军战士作画。1951年6月中旬,他为响应文联捐献“鲁迅号”飞机的号召,画马二十幅进行义卖,将全部收入一千万元(旧币)捐献购机。
徐悲鸿曾多次讲过,美术教育是他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只居第二位。可以说,在他年少开始学画时,早已立下志愿,要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这样的精神,如今在市悲鸿实验小学、屺亭中学校园里仍蓬勃生长着。近年来,这两所学校充分挖掘本土"悲鸿精神"的教育素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奋发图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近年来,悲鸿艺术书画院、悲鸿关爱基金等相继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育、创作、实践基地,徐悲鸿艺术委员会教育培训基地,徐悲鸿艺术委员会江南文创交流中心,悲鸿故里名家书画工作室等也先后在悲鸿故里文化园揭牌落成。如今,悲鸿故里文化园每两年都会举办一次徐悲鸿艺术节,此外每年在文化园举办的相关院校艺术创作、各类社会创作、书画艺术作品展等络绎不绝。
“近年来,悲鸿故里文化园平均每年都会吸引7万多人次前来参观。”仇智说,未来经开区(屺亭街道)将继续挖掘提炼弘扬好"悲鸿精神",进一步挖掘文化基因、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交流合作,不断打响悲鸿故里品牌,打造展示大师艺术成就、弘扬大师精神风范、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平台,同时将尝试走出一条发扬文化自信、打造美育之都的文化实践新路。(通讯员 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