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的喜洲镇,距大理下关34公里,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214国道、大丽公路(大理-丽江)从喜洲镇西面、中部南北贯通。
它是大理白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唐代南诏以来,在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喜洲古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文化、古镇风貌、商业传统等方面内涵深厚,遗存丰富,是白族民居的经典。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南诏时候,城池建筑的宏伟,仅次于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当年军事上北防吐蕃,也是佛教和商业贸易的重镇。相传,南诏王及其一家,经常离开王都,到此居住。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
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喜州在吸收了先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房屋的结构形式,科学的与当地气候和地质特点相适应。古镇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部分弹石与引马石相结合做成的传统路面的街巷至今尤存,形成了喜洲古镇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古镇风貌,现保存完好的白族传统民居有111院,集中了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堪称“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
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式样。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门楼门座以精雕青石砌出图案,加以结构繁缛的额阙。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筑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
古老而灿烂的的历史给喜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优秀的商业文化传统以及数量众 多、规模宏大、精美别致的白族民居院落,使喜洲古镇成为一座既体现中国传统儒家礼制精神,又具有典型白族文 化特色的繁华秀美的山水古镇。喜洲古镇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是大理白族建筑的缩影和精粹,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是建筑文化的珍品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坚固经久著称于世。
喜洲人民争取把喜洲古镇开发建设成为一个集白族古镇风貌、白族民居、白族文化、喜洲商帮的大型博物馆及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影视外景拍摄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把喜洲古镇营造成为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摄影、音乐、围棋等艺术创意之乡,旅游文化之都。
喜洲美食: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就出锅了。
喜洲街上的“公车”。
这是小镇的交通。肥马不是瘦马,谁叫这是人家密集的地方呢,这虽然是诗人走过的地方,可却不是诗人强写诗的地方。毕竟,诗人还是旅行家,是一个快乐的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