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省毕节市妇联)
戳上面的 蓝字关注我们哦!
雪域盛夏,西藏拉萨。历经千年朝晖的八廓街,商铺林立、人群熙攘。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做生意、旅游。
“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习近平总书记日前赴西藏考察调研,在八廓街看望干部群众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仅是西藏,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深入
距西藏千里之外的上海,有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中学,每年都有约200名来自西藏的新生入学。为使孩子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上海共康中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师生结对、同学结对、社区居民结对,全面关心西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各族师生以及热心的上海市民,用家人般的真挚情感,让西藏孩子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今年1月,为了让在校藏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上海市共康中学开展了“上海也有我的家”——庆新年·许愿DIY活动。上海市共康中学供图
“我们是青藏高原的西藏娃,来到黄浦江畔学习知识和文化。远方的亲人不要牵挂,上海也有我的家……”一首《上海也有我的家》,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正如歌中所唱:“无论走到哪里,我忘不了它……”这些西藏的学生,不时回来看望“兄弟姐妹”“申爸申妈”。当他们的家人来沪时,也会到结对家庭做客。
这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深入的体现。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此后,一系列相关的重要会议,都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要求。
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情变化作出的战略判断,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条件日臻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到城市创业就业。目前在全国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十分之一左右。人口的流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条件日臻成熟,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城市民族工作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少数民族进城,要持欢迎的心态,做好散居和城市民族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浙江宁波北仑“米娜工作室”组建了浙江省首支少数民族大学生城管义工服务队。北仑区委统战部供图
各地城市以社区为着力点,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环节入手,创新团结共建、牵手结对、互帮互助等形式,深入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打造了一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涌现出宁波北仑“米娜工作室”、南京七家湾“民族之家工作站”、南宁中华路社区“谢大姐暖心屋”、武汉宁松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民族团结一家亲,龙游是我第二个家乡。”在政府和周边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来自青海的回族小伙儿高成龙成功创业,在浙江省龙游县经营着一家拉面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成龙连续多日为抗疫一线的执勤民警送上热气腾腾的拉面和盖浇饭。
城市更好接纳了千千万万个“高成龙”们,让他们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安居乐业后,他们积极担当作为,在“第二家乡”发光发热,用“一碗面”“爱心馕”,温暖了一座座城市。
对口支援的过程,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到对口援疆援藏,从民族班到西部大开发,各族兄弟姐妹在共同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中,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团队领队郭勇,随身带着藏语文课本,一有空就学藏语。一批批北京援青干部以真心实干,赢得了“汉族好门巴(医生)”“校长阿吾(老哥)”的口碑。送往医院、学校的哈达、锦旗,声声恳切的“瓜真切(谢谢)”,见证着援青干部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把自己融进去就不苦,藏族同胞的信任很甜。”北京一名援青干部说。
共建美好家园 共创美好未来
深圳,改革开放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这里也是我国较早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地方。1989年,在国家民委的支持推动下,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族村先后招收了30多个民族的员工。几十年里,这些员工有的从普通演员成长为公司高管,有的学会经营管理知识后回乡创业,带动了家乡旅游业发展。
▲2019年10月1日,深圳锦绣中华举行第四届56个民族千人爱国跑。创想华侨城供图
2019年,他们的故事被搬上荧屏。国内首部城市民族工作题材电视剧《都是一家人》,正是取材于锦绣中华民族村近30年的发展变化。该剧讲述了边疆少数民族同胞走出山寨、走进城市创业生活,在民族工作部门的帮助下,与各族干部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结为一家人的故事。
昔日小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百万少数民族人口、56个民族成分俱全的城市。
城市承载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
——积极搭建平台,依法管理,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遇到的困难。2017年,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加强与重点流出地对接,广东省民族工作部门不断探索与在粤少数民族人口主要流出地的对接,签署协作协议,共同加强在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探索建立跨地域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湖北省在武汉、宜昌、襄阳三市建立新疆在鄂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站,由新疆抽调干部赴湖北驻站工作。
——深耕社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浙江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街道、社区开展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心愿”为主要内容的“石榴籽工程”,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各地顺应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更多
详情
敬请
关注
END
来源: 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
编辑:杨梦瑶
编审:高飞审核:王祖丽
◆① “十四五”时期妇联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来了!
◆② 毕节市妇联党支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③ 人类高质量保密干部自我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