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洛阳)
洛河洛宁段打造“会呼吸的河”
洛河一水中流,两岸山塬对峙,塑筑了山水洛宁的生态布局,也凝聚了这里“守绿换金”的生态价值转化理念。
入秋,来到洛宁。沿着洛河岸边的“水路”走,河川似练,满目青翠,水鸟翔集,人们漫步休闲其间,幸福洋溢在脸上。老百姓说,守好这一泓碧水,换来高品质生活,和金子一样宝贵。
沿着嶕峣山的“山路”走,林下植灌、路肩种草,远山的槐树林郁郁葱葱,走一段就有休憩驿站,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国际自行车训练基地。乡亲们说,护好这一片青山,引来八方游人,就是最实在的获得感。
一头扎进寺河山阳坡的上戈镇,从山上到山下,入眼都是苹果树,秋天的硕果已经挂满枝头,“金果小镇”展露新颜,老乡们忙碌着,甜蜜着。他们知道,一亩园,十亩田,这是绿山,更是金山。
“水路、山路、园路,串起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之路。”洛宁县委书记王淑霞说。近年,站位生态功能区定位,当地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产业蓬勃兴起,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逐水而居。俯瞰洛宁版图,以洛河为轴,县城、乡镇依次铺排。然而,在过往的一段时期,“九龙治水”管不好一条河,乱排、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在洛河流域的河湖溪涧十分常见,毁了河流生态,误了河道安全。
“治水,必下铁的决心。”该县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当地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治污水、铁腕清“四乱”、沿河布绿带、岸线建公园,全域推进洛河干支流、上下游治理,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走进洛河洛宁县城段,就走进了一座惬意的公园。在这里,不见以往简单粗暴的钢筋混凝土式的“硬”治理,而是遵循河流自然形态,在疏浚河道、保证行洪的基础上,科学建设生态护坡、跌水景观、亲水平台,营造人、水鸟、水生动植物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让洛河真正成为一条“会呼吸的河”。
不单是水美,洛宁还有一个特点:树多、竹子多。这里是中国特色竹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5%。可是,这并未让造林人有“歇一歇”的念头。“好种的地块种完了,就向困难地进攻。”该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这些年,他们咬紧牙关,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啃下许多困难地造林的“硬骨头”。如今,荒山坡、乱石滩披上绿装,每一处生态奇迹都足以震撼心灵。
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资源。如今,良好的生态基底,正在加快推动乡村业态迭代升级。在罗岭乡洛书文化产业园,密林深处的沟谷里,有古朴的窑洞和潺潺的流水,山腰上错落有致地坐落着木屋民宿,阡陌纵横,植被丰茂,成为诗意栖居的好去处。
距此不远的兴华镇“竹梦小镇”,则是另一番韵味。步行进入,绿竹夹道,轻风拂过,竹林飒飒,一种清新、清爽之感沁人心脾,竹景观、竹产业、竹文化交相辉映,颇受好评。
好山好水孕育高品质的有机林果,比如上戈的苹果、罗岭的核桃、马店的金珠沙梨,都是响当当的农业品牌。现在,许许多多的乡村正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以林果撬动文旅,找到了山区破局的“金钥匙”。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王淑霞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该县将坚定不移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码”。
来源: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