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位到黄山旅游的浙江游客,在山脚下的黄山市观看了《徽韵》表演,感慨说:“以前只知道黄山自然风光秀美,看了表演才知道,古代徽州的民间文化也这么有魅力。”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徽州大剧院、徽剧博物馆、景区小剧场以及各地乡村大舞台,徽州民间文艺表演到处可见。
最近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名单,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成功创建为示范项目。据了解,这一批全国仅有47个示范项目,安徽省有2个示范项目,黄山是其中之一。
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80个村级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示范点,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套演出设备,有一支以上民间文艺群众文化队伍,有一套活动管理制度,有一个品牌民间文艺活动,有一个文化广场。徽州民间文艺成为黄山市文化的名片,徽州文化的优秀基因和遗传密码在黄山大地上熠熠生辉。
之前,黄山市多数徽州民间文艺虽然资源丰富,但其传承处于自发状态,部分甚至濒临失传危险。探究黄山市徽州民间文艺展演恢复生机的成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机制创新 焕发生机
黄山市开展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项目创建后,努力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徽州民间文艺队伍传承制度。
黄山市多措并举,扶持民间文艺名师带徒,合同管理;明确年度民间文艺项目发展比例,有计划地扶持;对民间文艺队伍实行登记备案,确立民间文艺展演示范村建设“五个一”标准等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徽州民间文艺队伍传承制度。
通过搭建市、县、乡镇三级公益性展演展示、“送戏进万村”、乡村春晚、节庆等公益性演出等一系列平台,确立了民间文艺节目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渠道和方式,确保徽州民间文艺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尤为重要的是,在总结经验提炼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黄山市关于促进徽州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固化制度创新成果,形成科学有序的长效机制。
文旅融合 适应市场
黄山市将徽州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与全域旅游创建结合起来,与当地数百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结合起来,将徽州民间文艺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彰显徽州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推进旅游演艺,与《徽韵》《宏村阿菊》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差异化发展,依托徽州大剧院、徽剧博物馆等小剧场,组织优秀徽州民间文艺节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定点演出,保留原汁原味的徽州民间文艺特色。
丰富景区业态,充分发挥徽州民间文艺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推动基础条件好、旅游发展成熟的景点与附近旅游价值高的品牌徽州民间文艺节目合作,在绵潭、西递、唐模等10个村的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推开。比如,在西递景区的祠堂中,游客可以观赏富于地方特色传统文艺表演,其中,傩戏、徽州民歌、叠罗汉等徽俗表演深受欢迎。
拓展研学内涵,开发了徽州民歌、徽剧等研学课程体系。通过研学旅行,让徽州民间文艺登上讲台。
促进夜间旅游。结合开展的非遗夜市、非遗购物节等活动,组织徽州民间文艺专场展示。如2019年11月,在歙县在徽州古城景区举办“民俗之光点亮徽州”--第十四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徽州民俗有看的,有吃的,有用的,交易活跃,自各地的游客和当地市民饱览了民俗文化盛宴,媒体踊跃报道,带动当地夜间经济发展。
景区民俗表演
依靠群众 服务群众
黄山市已建成73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开展徽州民间文艺示范工程创建后,通过徽州民间文艺的挖掘、复排,极大地扩充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丰富了农村文艺人才储备,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乡村文化。一大批徽州民间文艺节目表演者成为舞台的主角。
2019年3月,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首批示范点成果展演在休宁县状元广场成功举办,遴选三区四县的11个民间文艺节目上演,有五百余名群众演员参加演出,吸引了四千多名群众驻足观看,现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深受群众喜爱,社会反映强烈。2018年、2019年全市共举办乡村春晚活动300多场,截止目前,全市徽州民间文艺队伍演出服务人次达397.37万以上。
随着一个个徽州民间文艺节目登上舞台,一批民间文艺的特色品牌形成,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了,农村文化建设也真正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目前,黄山市已经设立“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项目”专题课题,对项目内容进行总结、提炼、深化,形成学术成果,出版发表“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课题研究成果,在《决策研究》刊物上发表《传与融:民间文化创新发展的黄山样本》,在《地方文化研究》发表《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为例》,在《度假旅游》上发表《徽州民间文艺表演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等等。
当地群众和游客观看民俗表演
图片摄影 郜磊
责编: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