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篆刻
燕京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当时的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后来元代《一统志》也有记载,但名称稍有修改,再到明代,《宛署杂记》叫"燕台八景",现在的"燕京八景"的是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更订的,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并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今日推荐
古人对美的东西都足够地珍视,就如“燕京八景”都予以清雅的名字,赋予诗句、碑文,任时光在日月流转,握不住,也藏不了,而文人雅士留下一系列曼妙至极的诗词,更叫燕京八景有了文化与香气,在诗情画意中源远流长。八月流火,徜徉在其中,让我们走进篆刻艺术家王燕云先生的“燕京八景”主题篆刻作品中,由文化相随,与美景相遇,在文化盛景中畅游,欣赏篆刻佳作,寻内心的清凉惬意。
作品感悟
在“太液秋风”中寻找波澜涟漪、在“琼岛春阴”中回想氤氲五彩、在“西山晴雪”中遥望山林中的白雪皑皑、畅想“卢沟晓月”时那轮圆月西沉的明媚皎洁……温一壶浊酒,饮一杯清风,道一生的离合悲欢,笑一世的风花雪月。在篆刻家艺术家王燕云先生作品中,思考文化的力量,虽然早已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但文化让燕山八景也成为人们现在、乃至未来、永世的守候。愿我们懂得珍惜当下,无论何时再回首,依然心安理得!
艺术评论
王燕云先生的篆刻,在国内尤其在京城小有名气。初见他本人的感性认识是:身材高大魁梧,四方大脸,憨厚朴实的面孔上总带着微笑,平易近人却不善言表,可说出话来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满腹经纶的内存。他爱交朋友,办事认真,有求必应的性格也使他每天都忙忙碌碌。他在外企任高管,工作非常紧张,但是他下班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篆刻工作室,陶醉畅游在他对篆刻无限追求的艺术海洋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种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这种机械式重复工作,枯燥无味却意味深远,代表着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所以在王燕云无数的篆刻作品中您可以品味出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发展。
把工作和爱好作为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们在王燕云先生身上看到了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旦选择了爱好,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穷尽一生去磨练技能,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王燕云拥有的修行状态,带给他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无穷的热爱,无穷的收获。
艺术家介绍
王燕云,1963年北京生人。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年长后专攻篆刻。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八十年代末留学日本,获国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雕塑专业硕士学位。在日研修期间,坚持篆刻创作,作品颇受日本文化人士赏识,曾应约举办书法篆刻授研班。回国后从事外企管理,虽工作繁忙,仍“刀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篆刻艺术。后得到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师刘玉老先生的指点与教授,受益良多。
近年来,深入研究汉印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学识。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其作品又颇有吴昌硕所称“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之感,可谓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篆法体势遒劲且圆转,刀法峭拔,高峻淳古。雄浑大气中不失精美,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
王燕云先生不善言辞,却也幽默诙谐,为人厚道仗义,有股子“北京爷们儿”的味道,自谑为“皇城根儿下一俗人”。
生活与活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