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它属于西藏昌都市的一个下辖县,因地处觉普沟而得其名,它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的结合部,也是西藏东部的门户,举世闻名的川藏北线(317国道)穿境而过,与青海的玉树相邻,与四川的石渠、德格、白玉隔江相望,面积很大(1.32万平方公里),人口很少(不足十万),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
为什么要介绍江达呢?因为我们昌都采风的第一站就是江达,这里有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岗托村。前往岗托村的时候,经过了有着藏东第一隧之称、全长达4800米的矮拉山隧道,据说隧道通车前,翻越矮拉山至少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仅需几分钟便到了,便捷的交通让天堑变成了通途,原来很难到达的岗托村也方便了很多。
所谓岗托,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人口集中之地”,岗托村最为显眼的标志是金沙江边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两个红色的大字——西藏,据说这两个字是昌都战役之后,十八军战士们亲自刻下的。
据当地老人介绍说,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但当时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分裂势力的支持下,不顾民族大义在昌都毒杀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政府的和谈代表格达活佛,同时调兵遣将,悍然在西藏东部昌都沿金沙江一线,调集噶厦军主力设防,企图以武力对抗祖国统一大业,妄想以金沙江作为“天险”对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
面对此种局面,为了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中央政府决宝贝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解放西藏,于是,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正在西南驻守的18军将士们开始了进军西藏,而第一战就是川、青、藏交界处的岗托镇岗托村打响,现在在岗托村的村口,还建有解放西藏时的雕塑,以及当时激烈交火时的碉堡。
1950年10月6日凌晨,解放军到达金沙江畔,在岗托村打响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枪。此后半个月时间里,解放军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1次,历时18天,为和谈而战的昌都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岗托之战则算是标志性之战,胜利之后在村头升起了西藏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70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车,过上了半牧半农的生活,这里的房屋有典型的江达特色,当地人把它叫做“崩瓦”,这样的建筑为井干式结构建筑,所谓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中国房屋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就像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这种结构的房屋建筑形式现在也是非常少见。
这些房屋皆以原木作为整体骨架,然后以泥土和片石筑成墙壁,屋顶是用桦树皮或者硬扎木条垫底,再铺上“阿嘎土”做成的,在西藏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房屋的房顶和地面都是阿嘎土打制的,打制阿嘎土被称为最欢乐的劳动。
从空中俯瞰岗托村,边上是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岸边是一大片平整的土地,这些土地皆已被村民开垦成良田,而具有江达特色的民居便星罗棋布地分布于这些良田之间,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