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李晓光 娄璞 刘博闻 文/图
恰逢建党100周年,管城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硕果盈枝,渐入佳境。
管城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干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闯出“管城路径”,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同开创繁荣发展、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
在这里,老城复兴蓄势待发,深度衔接王城遗址核心区的“六街六片区”建设,加速构筑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生产生活空间,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成为管城新颜值。
在这里,民族团结硕果盈枝,蝉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管城区委书记虎强获得全国优秀县区委书记称号。
在这里,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北三街片区改造获《人民日报》头版点赞,航海路试验段成为全市标杆,东明路32号院改造获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国土绿化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拉高标杆 加压奋进 传递管城好声音
晨风拂煦,走进通透靓丽清爽的城东路商颂广场,楼体刷新整齐划一,彩色小道直通家门……美景与历史相得益彰,“古都新生”生机盎然。
“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精准点位是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管城区委书记虎强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将破题“题眼”锚定在“古都新生”、锁定于提速“老城复兴”,主动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坐标系,发出管城“好声音”。在“一四四”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制定高品质城市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五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400亿元增长到6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2.9亿元增长到53.9亿元,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从400亿元增长到6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2.9亿元增长到53.9亿元;总量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66和2.35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60亿元,谋划实施重大项目974个,完成投资2744亿元。引进境内域外资金631亿元。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从0.2∶26.2∶73.6调整为0.1∶23.8∶76.1,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撑起高质量发展脊梁,转型发展步履铿锵。
“原来这一块脏乱差,现在变化非常大,环境特别好,幸福感满满,天天都开心。”家住平等街片区的曾瑞昕老人说。身边的变化何止这些,平等街片区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和“六街六片区”风貌协同首推片区,在推进“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连片改造、未来社区理念,使平等街片区成为集服务、文创、休闲、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有机生命体。
站在商颂广场上,人们不无感慨。如今,商代王城遗址征迁建设,实现7000户90万平方米征迁工作全面告捷和4.5公里城墙全线贯通,王城意象进一步凸显,为打造最具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区”描绘宏伟蓝图。同时,围绕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胜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国家中心城市会客厅目标,强力推进商代王城遗址板块6大产业片区和6大风貌协同片区建设,奠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与古为新,一园纵览三千年。”商代王城遗址改造成就大文章,实施大作为,舒展大写意,带来大变化。于是,郑州历史文化主干立起来,经济发展质量高起来,群众美好生活展示出来。6月26日,历经8个多月的改造提升,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新开园,全新亮相,人们又多了一个游览休闲、领略商文化的“打卡地”。
以人为本 人民至上 织牢民生保障网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当好时代的答卷人。”虎强说。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愿景正成为现实。
防疫不能松,发展不能等。疫情防控期间,坚持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新机,保民生、稳就业,结出累累硕果。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按照年均12.2%的增速,累计投入123.2亿元,回应群众的急忧盼难。累计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区绿化面积达80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PM2.5、PM10分别下降46.1%、44.7%,优良天数增加84天,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3万多个。启动533个老旧小区、9个连片棚户区和总长45公里的道路综合改造;新建改扩建道路221条,绿化面积新增至809万平方米;新增养老日间照料中心60个……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疑似病例零报告,切实筑牢了安全屏障,守护了群众安康。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家,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4625套公共租赁住房建成投用,300套用于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点赞。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蝉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置身平等街、北三街、顺城街等片区,路院共治、路院合一、路园一体,老旧小区旧貌换了新颜,“改”出新幸福;街道变身生活与休闲体验相融合的创意文化街区;3600多年的商代古城墙在疏林草地映衬下,犹如“绿丝绒毯”上的展品……
久久为功 开创未来 绘就美好新生活
千年商都,正值风华正茂;奋楫扬帆,赶考正在路上。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管城区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跳脱出去,胸怀“国之大者”,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古都新生”高质量推进,“四区”目标基本实现,“三大核心板块”基本建成,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聚焦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力以赴推动“七个起来”。
——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逻辑起点,推动发展质量“高起来”。力争2025年,全区各类研究机构总数累计超过100家,新建各类创业孵化载体1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到2025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推动经济支撑“强起来”。围绕三大核心板块建设、“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六街六片区”打造、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加快与国内外领军企业深度对接,形成项目建设热潮。
——坚持以“三大核心板块”为牵引,推动产业结构“优起来”。围绕商代王城遗址板块,全力打造消费中心;围绕新火车站板块,着力打造枢纽中心;围绕金岱科创板块,倾力打造创新中心。高标推进亳都古巷、塔湾古街等6大产业片区建设,引领形成“食在管城、买在管城、玩在管城”的消费品牌。力争2025年,全区智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龙头企业研发平台突破100家。
——把具象化、活化历史遗存作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主干“立起来”。发挥商代王城遗址主要所在地的优势,坚持“街区景区化,全域旅游化”理念,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河南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文化复兴新样板。有序推进城市书房、区文化馆等标准化建设,优化“10分钟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促进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全覆盖。
——坚持以有机更新为主线,推动城市环境“美起来”。精心描绘城市未来的“成长坐标”,打造特色亮点,带动全域提升,持续抓好无主管楼院“一核多元融合共治”机制落实和“红色物业”,推动社会治理由1.0、2.0版本向更精细更高效的3.0版本转变,把资源带出来,让成效显出来,让群众得实惠。
——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基调,推动生态名片“靓起来”。实施“廊道贯通、河流补源、公园提升”三大工程,打通辖区120余万平方米绿化断点,构建“15分钟生态圈”,让管城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时尚。
——把共享共治作为根本追求,推动民生福祉“厚起来”。逐步形成医养结合、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疫情防控体系,基本解决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赓续奋斗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稳扎稳打中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幸福感”,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