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浩瀚无垠的戈壁、有巍峨连绵的昆仑山、有巨龙般交错的道路、还有讲不尽的“开路精神”故事……
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和他带领的筑路大军,不惧险阻,不怕牺牲,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仅用7个月零4天就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修筑完成了青藏公路,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的伟大奇迹,铸造了“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甘于奉献和恪尽职守”的开路精神!
回望来时路,筚路蓝缕,硕果累累。穿越八百里瀚海,这座被建设者和拓荒者用青春和生命架构而起的年轻城市——格尔木,既连接着青藏大通道,又流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在弘扬传统“开路精神”中,以铿锵的步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参观人员在将军楼纪念馆学习。
“曾经的苦锻造了我们的钢铁意志,未来充满希望的路你们昂扬向前”
青藏公路由西宁至拉萨,全长1937公里,这条宽广平坦的公路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浇筑出来的一条“生命线”。
当81岁的吴战瑞再一次站在格尔木公路总段公路文化展示馆内,这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和花白的头发尽显岁月痕迹。他看着眼前的那些老物件,回想起曾经的一切时,内心的一腔热血仍激情涌动。在他质朴的话语里,我们仿佛穿行在一条时空隧道的长廊中。
1964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吴战瑞作为援藏工人从甘肃省来到格尔木市,支援青藏公路的建设,在五道梁公路段81道班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护路工人。他说:“刚来时,这里荒无人烟,我们150多人就沿着沙子路开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那时候都是我们前面修着路,后面的车再跟着开过来。”
刚参加工作的吴战瑞整整三年没有回过家,条件艰苦、高反缺氧成了他工作生活中的常态。既是护路又是修路,还要充当装卸工和交通指挥员,十五年的青春都奉献在这“鬼门关”里。他告诉我们,那时候五道梁有个口号:“两头不见日,屁股不落地。中午不休息,午饭走着吃。”
走到修路工具的展厅前,看着陈列的架子车,吴战瑞激动地指着说:“我们刚过去的时候全靠的人力,用筐子扛,用手推车走,后面慢慢地变成了架子车、牦牛车和手扶拖拉机,现在养路段已经变成了车拉人,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将青春和生命都奉献在了这里,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这条天路建设得越来越好。”
如今,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格尔木公路总段一代代交通人秉承“开路精神”,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开路精神”,为青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守在岗位上的许保平。
“精神的灯塔矗立在世界屋脊,永远照亮着你们不断前行的路”
2006年青藏线开通运营之时,年轻的杨富祥来到了三岔河中队。对于高原,在他的脑海里,既充满了神秘,但也能想到那里的艰苦。一声嘹亮的“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奋斗样样有”的口号,奏响了“生命有禁区、使命无绝地”的壮丽凯歌。
从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到4533米的沱沱河,再到4868米的昆仑山,一路越走越高。被官兵誉为“青春在云端打转”的杨富祥,因长期工作在高海拔地区,他眼旁的皱纹已依稀可见,脸庞上也烙下了“高原红”,而他真挚的笑容却又像雪域高原的蓝天一样,显得那么纯净、自然。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一年四季通车,是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司机长时间开车易疲劳,因此交通事故也不断。杨富祥起初在执勤五中队当队长的时候,在青藏公路旁巡逻时经常会遇到出车祸的地方车辆。
杨富祥说:“每次遇到车祸时,总会感到很痛心,后面我就向支队建议在青藏线沿途树立便民服务牌,经过多方协调后,2012年6月,支队和几家单位共同出资在青藏线沿途立起了十几块便民牌,上面写有‘有困难找武警’的字样以及支队的求助电话。”
后面,当有司机被困时,就会联系支队。每当接到求助电话时,杨富祥和战友们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去救助支援,送水、送粮、送药……司机们纷纷掏出携带的现金表示感谢,杨富祥和战友们却分文未取。
杨富祥已记不清这是自己多少次带队巡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铁道,遇到了多少个这样夏天里的“严冬”,目送了多少趟列车平安穿行“雪域天路”。但他心里知道,这里是“开路精神”诞生的地方,这里也是“开路精神”传承的地方。战士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奉献和发扬,在这条路上为前行在路上的人们带去了安全,传递着“开路精神”的正能量。
吴战瑞老人参观格尔木公路总段公路文化展示馆。
“薪火相传,从开路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未来创造一个个辉煌”
46岁的许宝平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的一名指导司机。23年来,凭着对机车乘务工作的热爱和对天路运输安全的敬畏,退伍军人出身的许宝平从一名普通的天路司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青藏线比想象中要难走很多啊。”初见许宝平时,他清瘦的身体、黝黑的面庞,在无言中向我们诉说着他平常却不平凡的经历。
“虽然现在不在司机岗位上了,但我很想回去再走一趟。”在许宝平娓娓讲述中,我们眼前浮现出了那段铁轨和铁路交错在一起的画面。
2006年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运营,许宝平开始担当该区段客车乘务工作,行车经验相对欠缺的他就从机车基础业务入手,面对突发情况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束手无策。一个错误出了两遍,师傅讲了两遍都没记住。要强的他将这“火辣辣”打脸的经历,时刻记在心中,他开始不断地学习和练习,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坚持。
第一次作为火车司机跑青藏线时的许宝平,心里满是自豪与满足,“身为一名火车司机,责任心要求更高,尤其在青藏线上跑火车,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身体素质,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时,头就像针扎的一样疼,需要戴着氧气罩开车,嘴唇都开始发紫。”许宝平回忆道。
23年总行程76万多公里,让许宝平亲身感受到了这一条“雪域天路”的艰辛,“确保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需要我们‘大车’团队的团结协作。仅凭我一个人,纵然一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许宝平说,“只有自己体会了,才明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是多么的宝贵,如今我虽然离开司机岗位,但是在新的岗位上,我将继续向年轻人讲述‘开路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磨灭。”
如今,格尔木市依托“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战略地位,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努力构建物流大通道,改革开放强市,资源开发兴市,全方位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陆港建设。几十年前的风霜雨雪和血肉苦泪,早已没了痕迹,但“开路精神”没有走远,高原人民在怀念和传承中不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
记者感言:从“开路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从“行路难”到“天路畅”的历史变迁,我们见证了用脚步丈量的时代,一路走来,“开路精神”的光芒永远照亮我们奋进前行的路。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各单位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走进了将军楼公园,聆听红色故事、追忆红色足迹、重温红色岁月,从“开路精神”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
追昔抚今,牢记初心。在将军楼前,作为一名有着58年党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的老党员游尔成结合自己的从军经历,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红色故事,生动展示了老一辈柴达木人在“开路精神”的影响下,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令人备受鼓舞。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柴达木人注重从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奋进的力量,立足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等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砥砺前行,担当使命。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柴达木人深挖“开路精神”内涵,汲取精神力量,“让“开路精神”,蕴含了更旺盛的生命力。一件件沉淀着沧桑岁月的珍贵遗物、一张张映射着久远时光的黑白照片、一句句饱含着铿锵誓言的将军语录,总能让人切身感受到筑路大军在昆仑雪山和茫茫戈壁中不怕牺牲的艰辛历程。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
坚定信念,凝心聚力。1954年4月,在慕生忠将军的指挥下,修渠放水,从青海湟源拉来的14万株树苗,在“王柳庄”等戈壁沙漠深深扎下了根,其中就有慕生忠将军亲手种下的一棵树,这些树木已经过了60余年的栉风沐雨,见证了这座戈壁新城的成长、巨变,他们不仅开了路,还为这戈壁滩带来了“绿”和希望。
如今,走进格尔木市区,犹如走进了一座满目绿色的宝库,人们能深深感受到格尔木人是踩着前人的精神足迹,在这里像崛起的工业经济一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开路精神”,在新的奋斗征程中,将不断激励着新一代柴达木人解放思想、科学务实、勇于创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奋斗。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王菲菲)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张永义
编辑:喇淑琴
其他人都在看
❶ 王定邦在德令哈市调研经济运行情况
❷柴达木盆地:探索西部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路子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