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 范宇斌 摄
中新网丽水9月3日电 (记者 范宇斌)夏末,晨辉洒进窗户,公鸡还在打鸣,潺潺溪流环绕着古村落,山木葱茏之间,村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劳作。千百年来,中国江南地区此般山居图景未曾改变。
伴随城市化进程,山乡人口外流严重,日渐空心化的山乡如何推动共同富裕?
浙江省遂昌县西畈乡湖岱口村 范宇斌 摄
西畈乡,距离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城112公里,与县城间隔着三座山岭及重重丘陵,因其地处遂昌县最西端,与衢州衢江、江山接壤,被当地人称为“遂昌的小西藏”。日前,中新网记者经历3个多小时盘山公路从遂昌县城抵达“浙西秘境·诗意画乡”西畈乡。
“这里是遂昌最遥远的乡镇,很少有人愿意来,但这里的发展从未止步。”盘山路上,西畈乡党委副书记傅聪花望着群山和记者交谈道,西畈乡境内多山地,少平丘,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旱涝轮转,自然灾害频繁,且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20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5元。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究竟该如何搭上共同富裕的东风?
举淤口村夏日风情 范宇斌 摄
山中之乡:出与归皆为生计谋
在浙江,“山区26县”是该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之一,遂昌是其中一县。
从卫星地图上直观可见,这是浙江大地最绿意盎然的一块土地。在此自然禀赋之下,山区民众过去只能“靠山吃山”。
“山林面积19.06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8.18万亩;耕地面积2546亩。”傅聪花说,“特色产业主要以中蜂、猕猴桃、香榧、中药材、茶叶、毛竹等,规模有限,村民主要收入还是靠外出务工。”
“天上多少雨,地上多少水。一下大雨就发大水,一到旱季就河床见底,留不住水土,也种不好庄稼。”傅聪花坦言,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挡住了西畈乡老百姓致富的通道。
山中生活条件艰苦,致富渠道匮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成为村民发展的一条出路。
湖岱口村村民在纳凉 范宇斌 摄
西畈乡现有6个行政村。其中,渡坑村村民过去的生活是“搬运靠走、通讯靠吼”,2009年,渡坑村因下山脱贫,整村搬迁至遂昌县云峰街道章州小区。
在傅聪花看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让这些人能够“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也推动了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据统计,西畈乡2019年至2021年指导性搬迁人数达1100人,2021年指导性搬迁人数为325人。
但毕竟,西畈乡不可能所有人都一般了之。人们心生疑惑:留下来的人,究竟能做什么?
西畈乡中心小学 范宇斌 摄
浙江省正实施的“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工作,为西畈乡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傅聪花直言:“原乡人很想回来,但苦于这里没有更多的就业渠道。”
上柴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44岁的村民吴果云曾经在外地开挖机赚钱,如今他回村参与乡村建设,并能照顾家人。他透露,其夫妻俩年收入20多万元,“我家两个老人和两个小孩,生活负担可不轻”。
数说起点滴幸福,吴果云又觉得知足:“现在,村里生活越来越好,去年村里新建了停车场,解决了村民无处停车的烦心事;西畈乡卫生院结对医生经常上门走访,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并送药上门……”
49岁的上柴自然村村民吴水根也在村里工作,他更期待村里能新建来料加工的作坊,让村民能有更多的增收渠道。
举淤口村美丽庭院一角 范宇斌 摄
护美山乡:持续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祖祖辈辈都守着绿水青山,然而,山区老百姓更加渴求发展致富。
生态是西畈乡最大优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自发”到“自觉”,该乡正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主动实践。
举淤口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森林村,但过去也和很多乡村一样,“鸡鸭成群、臭气冲天、旱厕随处可见”,举淤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昌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直摇头。
杨昌兴曾在外地工作、创业,2008年回到村里后被选为村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拿起扫帚,还乡村一个干净美丽的面貌。
此后几年时间,举淤口村拆了50余个旱厕、猪圈、牛棚等,修了路,通了自来水,种起绿化,越变越美丽。
“生态保护不好,何谈发展?”杨昌兴举例道,村里的小溪过去有人滥捕石斑鱼,导致石斑鱼一度难觅踪影,随着环境提升和村规民约建立,石斑鱼再次游了回来。
山村变美了,如何助力村民鼓起钱袋子?
在举淤口村,5棵桃树、2棵枇杷、1棵香榧、1桶中蜂成为每户人家的“标配”。
“我们希望借此引导村民走绿色发展之路,依靠勤劳致富。”杨昌兴告诉记者,依托小水电、休闲旅游、“飞地”项目,举淤口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已达22万元左右。
将“常青树”变成“摇钱树”的不仅是举淤口村,四面环山的湖岱口村,环境优美,一条洋溪源穿村而过……
浙江省遂昌县西畈乡沿路开起农家乐、餐馆、小超市。 范宇斌 摄
近年来,湖岱口村新建自来水提标达标项目、改善低收入农户居住条件、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体等,让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54岁的湖岱口村村民柴樟松种植了200余亩香榧,林下种植黄精、三叶青、重楼等中药材,并套种土茶叶,一年收入20多万元。他家12年前就盖起了3层半的楼房,如今他的家庭农场还雇了10余个村民帮忙打理,共同致富。
“好山好水好物产,我最近开发了黄精茶,通过线上销售到全国各地,希望未来能畅通农村物流,让更多山中珍宝走出大山。”柴樟松如是袒露心声。
从举淤口村到湖岱口村,山水绵延之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一幕幕生动缩影,如今这道山水风景线也吸引着山外人的目光。
“版画之乡”举淤口村 范宇斌 摄
文化兴村:共富路上风景正好
当前,浙江正聚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奔向共富之路,精神共富亦不可缺。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回到西畈乡举淤口村,富有张力的山乡蝶变故事就是缩影:作为版画家杨可扬故乡,举淤口村大力弘扬名人文化,做足“版画之乡”的文章。
版画之乡举淤口村曾吸引10多个国家的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也让村民看到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前景。如今,“人生要像版画一样一丝不苟,黑白分明。”这一句杨可扬名言引领着西畈乡基层治理与村民为人做事。
“一点文化气息都没有,乡村就死了。”杨昌兴说,一手抓生态,一手孕文化,2019年村里建起可扬文化园,打造可扬文化红色教育基地以及休闲旅游目的地,欲吸引更多人来此感受田园生活和乡村文化。
刘祖飞珍藏的祖辈救援美军飞行员的见证 范宇斌 摄
地处浙西南革命老区,湖岱口村拥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旧址、疗伤遗址以及炮台等红色遗迹。在湖岱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祖飞的设想中,这些“沉睡”的红色资源都要盘活利用。“我们将通过党建强村,修缮红色旧址以及传承好村民刘芳桥1942年救助美国飞行员缔结下的一段中美友谊故事。”
19岁的湖岱口村村民刘超今年考上了大学,他谈道:“小时候梦想是当一名乡村教师,希望让更多人走出农门。现在,我更期待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了,能回乡作贡献。”
西畈乡中心小学师生制作的版画作品 范宇斌 摄
不远处,一条穿山而过的遂江公路正在全速建设当中,届时,西畈乡到遂昌县城的时间能缩短近2小时,也将拉近到江山市的距离。这条路,西畈乡民众已经盼了10多年。
“一旦交通距离缩短了,西畈乡就不再如此遥不可及了,未来将有更多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也将早日化作现实。”傅聪花望着绵延的群山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