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有云:“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古往今来,最受人们传颂的经典故事,往往是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感动天地的朴实佳作。如“彩衣娱亲”、“卧冰求鲤”、“黄香温席”......在大碧头,也有不少像这样朴实无华,却感化教人、育蕴民心的好故事。
01
传历史余韵,颂现代光华
大碧头古村落始建于宋末元初年间,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此居住的劳动人民,于荒山野岭开天辟地,刀耕火种,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将七百年间的生活演绎成一篇篇动人佳作。
于此传出的历史文化故事颇受世人津津乐道,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直到如今,大碧头编纂《古今说古》,凝汇大碧头先辈们的智慧,挖掘古村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优质的文化内容呈现给人们,历史的光辉在这里得以发扬。
DABITOU
02
清贫苦日,贤媳敬老
在大碧头,老人们常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村里有个子弟叫初九, 他娶了个媳妇姓罗。两人成亲后与家人同住,一间正前房让父母住,后堂房让弟弟住,明亮透风的厢房让两个妹妹住。
他俩成亲时,将横屋杂房收拾干净当了新房。当时父母、弟妹都过意不去。初九说,杂房清静,他晚间好读闲书。罗氏说,杂房后窗当月,晚上她好做针线。
某一年,家中耕牛被盗,春耕全靠夫妻二人拉犁扶犁,以人力将田种下。可祸不单行,稻子将长成谷子时,蝗虫来袭,将稻田啃了个精光。
一家人满腹悲苦,愁肠百结。初九说,再苦不能饿了父母,就让罗氏回娘家借些充饥的杂粮,他则去湘江岸为商船拉纤,别人拉一班他拉两班,拼了命也要换点钱米救饥。
罗氏借来了粮,却总不上饭桌吃饭,父母叫她时,她总说自己已经吃过了。直到被发现时,她正捧着一碗酷似白米的棕树籽难以下咽。
罗氏苦涩道,这不是白米饭,因为两者类似,又可以充饥,她便拿来当饭吃,可以多省些杂粮孝顺公婆。一旁的婆婆早已认出棕树籽,泪流满面,哽咽道:“女啊,可苦了你了!”
古朴的大碧头先辈纯善友爱,清贫人家得此贤媳,不怕来日艰难。
03
举债借粮,善心孝舅
清朝光绪元年,大碧头村闹大荒。春夏涨洪水,冲了堰塘水库,水田被淹,无法种植;秋后大旱,连续三月不下雨,农作物因干旱相继枯败。
有一名小伙叫丙生,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妻子儿女。面对天灾,一家人生活很是拮据困难。某日娘舅来访,说明自家苦难,因逢大荒,家里粮缸已空,一家人两日没进食,实在熬不住,所以来向丙生借粮救命。
而此时丙生家里只剩一点杂粮,再无多余存粮。舅舅见状正要离去,丙生拦住,对他说,舅舅喜爱喝酒,他去沽一壶酒招待舅舅,让他安心吃饱饭再回家。
没过多久,丙生抱着壶回来,抱歉朝舅舅道,酒坊没酒卖了,大家中午就吃白米饭吧。一家人伴着炒辣椒吃完一顿饭,舅舅边吃边流泪,这等时节还能吃上白米饭,外甥真是心疼他啊。
饭后,丙生递给舅舅一袋米,让他先拿回去过日子,一家人总算能吃上饭,舅舅千恩万谢后扛着大米走了。
丙生家里也没有存粮,凭何能拿出白米给舅舅一家?原来丙生见舅舅家为难,决定举债借粮救人。酒坊乃是当地大户,大荒之年仍有一定余谷。丙生愿意在酒坊义务打工半年,换取一袋稻米救人。酒坊主人见他情真意切,善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在他的酒壶里装了米,算是赠送。
丙生家本无白米,有了这米,便煮了招待舅舅,让舅舅先吃饱饭。后来某一天,舅舅知道了事情始末,哽咽不已。逢人便说丙生是个大孝子。丙生却说:“娘亲舅大,孝顺舅舅就是孝顺娘。”
善良不分界限,孝顺长留心间。丙生举债借米,正是将孝心融为行动,小家也有大爱,美名自此传颂。
04
尽心孝亲敬友,弘扬传统美德
古村也有古文化,大碧头历史的渊源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愈发浓郁生动。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孝顺长辈,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美德。尊亲敬友、睦长辈孝父母的故事在大碧头广为流传,直到如今仍能感动世人,带给人们心间发暖的正能量。
在大碧头,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美满幸福的生活从这里出发,世代耕耘累积,成就了大碧头的古村文化。孝亲故事在这里继续谱写,感恩美德永流传。时光更迭,不变的,是大碧头纯真善良的山间画卷。
05
大碧头见证百年历史,于青山绿水中传承无数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当今世人良好表率。如今,古村落续传古韵,寻载优秀文化记忆,谱写更多的动人篇章。
10月14日,大碧头古村落开街仪式暨宾氏《须无公祠》祭祖活动于重阳节正式启动。百年古文化,传承民俗情。新时代的开街仪式及祭祖活动,感念先辈文化智慧,传承大碧头特色民族风情,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镌刻在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古韵佳地。
多样民俗文化体验相继推出,砥砺特色大碧头文化发扬光大。来大碧头,体验这里的民俗风情,感悟传统文化的宏远深邃。
信息来源:桂林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