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青山。
跟随洛龙镇党委副书记邓磊在高山上转,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武道公路。车窗外,明晃晃的阳光照着大塘村磨盘山蔬菜基地,曾经贫瘠的高寒地带,片片新绿在蔓延,村民们或砍菜、或搬运、或装车,随处可见地里劳作的人……好不喜人。
车子继续往前开,公路两旁一排排新建的黔北民居,在氤氲中若隐若现。这分明是一处人间仙境,哪里还是当年的那个凄凉的“光棍村”哟!
“有女不嫁磨盘山,光棍汉儿起串串;顿顿苞谷红苕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几句顺口溜,是磨盘山多年来因穷而难娶媳妇的真实写照。
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多年前全村40岁以上没有成家的男子有80多个,再往前推,有100多个。当地的年轻女孩都不愿留在这里,要么嫁到山下,要么外出打工,更没有外地的女子愿意嫁到山上来,这里稍有点出息的男子都外出了,而许多因各种条件无法外出的男子留在了山上,便成了名符其实的光棍。“光棍村”成了磨盘山的代名词。
说到这,大塘村党总支副书记姚应书低下了头,那是一段无比煎熬的日子。在撤并建之前就是大队支书的他,三十几年来,亲眼见证了大塘村磨盘山的变化。
拿什么娶媳妇?没人愿意嫁进来啊!
“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大米,而且都是要背苞谷到重庆的武隆去卖了买点米回来。”村民杨道成说,那种苦日子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吃水难、出行难、通讯难,日子更难,娶媳妇更是难上加难,年复一年,光棍数量越来越多。
为了讨上媳妇,年轻男女开始外出务工,女的出去基本上就没有回来的,心里想的都是嫁出去就不会再回来了,男的能上门的,都上门了,哪怕条件差一点也愿意,只要能逃离磨盘山。
磨盘村民王建波就是其中的一位。出去打工认识了重庆武隆石桥的妻子,至今都生活在石桥。
2001年,道真到重庆市武隆区的公路改建,这条路修通为磨盘引来了一只只“金凤凰”,山上的青年男子开始娶上媳妇了,光棍的数量慢慢变少了。
2003年,磨盘山开始实行生态移民搬迁,当年搬迁了20户到大塘新村,2006年搬迁了30户,到现在,一共搬迁出来了250户,其中搬到大塘新村占多数。
修通了路,搬到了新房,娶媳妇就相对容易了。
2018年,51岁的孙成书娶到了媳妇,这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在迎接老伴进门的那一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老伴是道真上坝人,能从县城旁边来大塘磨盘山,我从心底里感激她。”坐在沙发上的孙成书看着老伴说。
“如今在磨盘,种蔬菜已成为大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前往磨盘山蔬菜基地的路上,大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姚应书向记者介绍。大塘村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直销经营模式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配套管理、统一标准质量、统一调销的“五统一”技术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磨盘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而且稳固了在重庆定点直销市场的“品牌效应”。
高山冷凉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改写了昔日“光棍村”的历史。如今,大塘村通过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全村种植高山蔬菜面积800余亩,产值达200万元,农户户均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昔日的“光棍村”变成了小康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杰
编辑 刘娟利 何涛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