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关瓦窑山里的核桃成熟了,漫山遍野,一棵挨一棵,一片连一片。绿如玉石、大如牛铃的核桃果一撮撮地簇拥在枝头,摩天的树冠,浓密的枝叶已经藏不住一年一度的丰收,在秋天的雨水与阳光交错滋养中显得愈发圆润饱满。每年的中秋节前夕,瓦窑山头“拾”核桃成为了山里人家展现秋天丰收最亮丽的本色。
当地人叫瓦窑的核桃“小麻查”,这里地广人稀,“小麻查”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建国以前,“小麻查”核桃个头圆润,肉质饱满,油分含量高,在核桃市场上小有名气,种满了瓦窑人的房前屋后,大多都有几十年的树龄,其中一部分核桃树树龄已经上百年了,加之2000年以后村里产业调整,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加大了核桃种植面积,在壮大老百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宜居环境,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从原来的走出家门是大山,变成现在的走出家门是核桃林”的生态美,从而也使瓦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核桃里的村庄”。
走在核桃林中,核桃树下掉满了自然脱落的核桃,没在青草和泥土间,只要你行走于其间,核桃“啪——啪”落地的声音不绝于耳,掷地有声,从身前身后传来,如打击乐一般,伴随着空灵的鸟语,演奏出一曲天籁之音。这几年,山里人的日子好起来了,核桃已经不是老百姓的唯一收入,过多的成为了象征山里人生活富足的风景,是一种淳朴民风互赠,送亲戚、送朋友、甚至送陌生人,你都可以有“吃不了可以兜着走”的尽兴。每天清晨,村里的老人们都会早起,背上竹箩,来到自家的老核桃树下拾散落在地的核桃,拿回家中剥了壳,放在篾筛里,架在火塘上慢慢烤干......曾经是茶米油盐的牵挂,而此刻也无关买卖,只是延续一种多年来的习惯,演变成为了生活的态度。
在地上“拾”核桃更多的是要靠爬上树“打”,要打瓦窑的“小麻查”,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爬树本领。爬树是山里人的特长,他们能够空手爬上数丈高的老核桃树的枝杆上,双手握紧竹竿,游刃有余地在树上施展着独门绝技。核桃成熟时,大山里的天气总是说变就变,典型的雨水天气,一天当中,雨水与阳光交替,即便是同一个山头,有时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秋雨易来不易走,雨打芭蕉更缠绵,“打核桃”就成为了一种和老天捉迷藏的逗趣。天气晴的时候一家人背上竹箩,带上口袋,扛起竹竿,风风火火来到核桃树下,大人爬树,小孩在地上,相互抡起竹竿,一阵噼里啪啦,对着挂满枝头的核桃,从一边光“扫射”。核桃夹杂着枝叶如雨点般簌簌而落,洒满一地,这段时间来瓦窑,随处可见这些打核桃的人,你也可以毫不客气地加入拾核桃的行列中,热情好客的瓦窑人会叮嘱你,“新鲜核桃滋味好,多拿一点带回家”。打完之后,所有人七手八脚把地上的核桃拾进竹箩,装进口袋,装满车辆运回家。下雨的时候就在家剥核桃,家家户户都有几棵上了年纪的老核桃树,一般核桃打完,都要淋上几场秋雨,整个瓦窑山头的“小麻查”打完,前前后后也要十多天时间。
中秋前夕核桃熟,拾满核桃过中秋。姚关中秋节的月饼一定要有瓦窑山里的“小麻查”镶嵌,镶嵌在月饼上的核桃仁是天空中闪耀的星星,也如山里人一颗颗“仁心”照耀了万家灯火团圆,如果没有“小麻查”的点缀,姚关的中秋总是少了些滋味,“小麻查”已成为一道风景,人们也乐于在这道风景里静守古老的传统,品尝一份新生活的甜美。
供稿: 张天理 陈毕露 杨孟媛
编辑:罗刚
编审:李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