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园遇上“海绵”!来看春华秋色中的“小秘密”
2016年,临港新片区被列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也是全国目前30个试点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五年来,临港新片区用“大生态”“大环保”的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了临港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陆续建设完成。其中包括500公顷公园绿地、200多公顷小区海绵化改造、56公里生态型河道改建等内容。
春华秋色中的“小秘密”
夏季的春花秋色公园,每每新雨过后,仿佛是一幅被不断润色的油画,干涸的旱溪里涌现出了潺潺溪流,宁静的湿地里忽然蛙声阵阵。行走在公园的步道上,落下的雨水被尽数吸收,润泽却不显潮湿,着实比平日里多了几分盎然生意。
春花秋色公园作为临港最早一批融入“公园+海绵”建设理念的城市公园。通过雨水花园、高位花坛、透水铺装等各类海绵技术措施,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净化,实现了公园“水弹性”。
透水地面
公园生态的“渗滤器”
“渗透”,是海绵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透水地面不仅能使雨水迅速下渗,补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湿润,还能吸收地面扬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比常规路面更加凉爽。下渗的雨水通过透水地面及下部垫层的过滤作用得到净化,进一步维护了地下水质量及土壤的生态平衡。
春花秋色公园内大部分铺装采用了透水材料、防腐木、石材汀步等,初步实现公园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为目标。多样的铺装形式在保障公园生态效益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品致的空间形态,进一步优化游园体验。
雨水花园
湿地生境的“聚宝盆”
如果说,普通花园是颜值派,那么雨水花园就是实力派。它在满足景观需求的同时,也是环境友好生境汇集的盆地。春花秋色里的雨水花园主要分为控制径流及污染的植草沟、旱溪和起到滞留、渗滤及调蓄回用的生态滞留池和人工湿地等两大类别。
提到旱溪,是一种无水的景观,是不放水的溪床,以形态各异的卵石为基调。周围布置了各种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在意境上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景观效果。旱溪同时具备储水蓄水功能,雨后的旱溪水声潺潺,这样的景观不多来一打?
生态湿地
植物群落的“群英会”
春花秋色的人工湿地充分利用了横穿公园的河道水系,通过对现状资源进行保护及采取适当改造措施,形成微型湿地,局部优化空间形态,为湿地中各类水生动植物的栖息提供更为活跃空间。公园内已形成了十余处旱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的湿地生境景观,雨水花园蓄水量达约5000立方米。
生态湿地的建设兼具蓄积净化功能和自然景观效果,主要得益于其生境植物的搭配。首选耐水、耐湿性好,且景观季相优美的水杉、落羽杉等乔木,搭配既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马蹄金、斑叶芒、细叶芒、蒲苇、旱伞草等以适应弹性的水环境变化,以及能够有效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芦苇、芦竹、香蒲、香根草等,打造了物种丰富,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湿生环境。
生境融合
城市生活的“后花园”
春花秋色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保证了原有物种及生境条件不变,结合人工湿地的建设让整个生态体系更加稳固。其中开花和景观植物涵盖了十余科40余种,湿地按照野生动物觅食习惯进行专项设计,以吸引鸟类,鱼类以及湿地底栖生物等多样生物类型,构建生态屏障,协调生态供需关系,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的城市生态后花园。
公园之于“海绵”,好比“大地”之于“春雨”,而“海绵”之于城市,则好比“基石”之于“塔楼”,强大的雨洪管理能力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自在,韧性与弹性的生态空间令城市生境充满活力。“一呼一吸”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美丽图景正化为普惠民生的美好现实。
编辑:朱胜霞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