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夏县水头镇常村的一座农家小院近期热闹了许多。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运城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及常村的男女老少、附近村民等纷纷来这里参观、交流,共同欣赏、感受小院内别具一格的布置和浓浓的文化韵味。
“……家是儿女们的生活驿站,是老人们的归宿和依恋,一个美满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源泉……”走进门,迎面影壁上的这段话,让人们体会到了
在小院,只见一小块地上种的花草葳蕤,茄子、西红柿、辣椒挂满枝头。石榴树上挂的几个石榴格外的大,每个估计都在一斤左右。更迷人的是庭院小东房前面的两棵红果树,红红的小红果挂满枝头,石榴饱含着多子多福,小红果寓意着平平安安、红红火火。有心的主人平时栽种的这些吉祥植物,同书香墨香的水乳交融不正是这个“书香之家”的最美写照吗?
这位院主人名叫张有道,常村人,曾任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受夏县底蕴深厚的文脉影响,他自中学时期就开始习书,学“二王”、临颜欧,追摹古人、继承传统、自成一体,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以来,笔耕不辍、习书不断,多有佳作。去年6月,他动议全家修缮村中老宅,打造“家庭文化馆”,培育良好家风、传承德孝文化、弘扬家国情怀。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文化小院落成了。
“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持家”“粗粝能甘才是有为之士,粉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亲情是不竭之水,老家是有生之根”……各房门两侧的一副副饱含哲理的对联,为小院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正屋大门两侧碑刻的《陋室铭》《诫子书》选段,彰显了院主人不慕名利、治家有方的炽热初心。
置身正屋,屋内的摆设足见院主人的良苦用心,诸多的书籍、手稿、书信及书法作品内容丰富,既有教人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条幅,也有培育优良家风家训的古籍名著,更有献礼建党百年的百米长卷……
“打造家庭文化馆,首先是教育引导好子女。”张有道说,“每到周末,孩子们就会回到老家,一起做饭、聊天、学习,放松身心、增进情感、共同成长进步。”积淀、升华、辐射,张有道家庭文化馆的建成最先引起常村人的关注。“
近几个月来,除周边村民络绎不绝的到家参现学习外,来自夏县、运城市及其它县市很多老干部、老领导都到他家来观展,更有太原、天津、海南友人也不远万里的来到,大家看后均是赞不绝口,十分的感慨!常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有师说,“这个家庭文化馆已然成为常村文化的勃发阵地、交流驿站。”
就在张有道文化小院落成的同时,该村另一座文化小院也建成了,那是临汾市书协原主席樊习一的家。
就在张有道文化小院落成的同时,该村另一座文化小院也建成了,那是临汾市书协原主席樊习一的家。
“偶得有道叔之邀随老父和小妹造访叔叔的道德苑,感慨于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乡村有这样两位不平凡的叔叔!两位叔叔堪称修身、齐家,建设优良家风的典范啊,这就不难得知为啥张翼兄弟如此优秀了呀!您家族后辈真是幸运呢,能得此丰厚的精神财富,真是让人赞羡不已!”这是一位来自天津的青年学生在微信上发来的一段感慨。
一位海南的友人从网络上看到他事迹发来一段留言:“您的家,是新时代的革命家庭!由始至终充满了爱,这都是王姐和您共同打造的,並传承下去!您家的私人文化舘,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不仅展示了您的书法作品,从一封封家书中看到了你们的家风家训!不仅如此,而且吸引了很多爱好书画的知音前去参观,学习,成为当地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您二位为当地人民做了件史无前例的大好事!您们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是正能量的传播者!是当代的凯模!向你们致敬,学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他的感动下,越来越多的退休干部表示,也愿意回到村里发挥余热,给村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用自己的思乡、恋乡、爱乡情怀,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张有道已年过七旬。他希望能发挥余热,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村里的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文: 姚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