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茶陵发布)
在茶陵,从屯下出发,沿着老街往东走到洣水社区左边的直角拐弯处,对直有条小巷,叫豆巷,因买卖黄豆而得名。
豆巷并不长,只有100多米的样子,但因濒临洣水,连接六总街和七总街,又有著名的江西会馆坐镇东边,在陆运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曾是非常繁华的黄金地段。
江西会馆建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不止一次地踏上依旧如当年一样窄窄的豆巷,徘徊在这座阁、楼、廊、坊相连的砖木建筑间,仔细地寻觅着昔日江西会馆的繁华光影。那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雨的青砖黛瓦,向人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高长可卸的木制门板,经时间的百般洗涤,朱漆早已剥落,露出酱色原木,耷拉着的身板似乎再无力与岁月抗争。但是,大门两侧酱红坚固的石条,高阔平整的墙脊,长条肃穆的木窗,精美的雕栏,仍然散发着一种巍峨雄伟、古朴壮观的气息,依稀可见当年商贸文化之兴盛与繁华。
清朝,随着长沙等内陆口岸的开放,商运条件有所改善,洣水航运可通往湘潭、衡阳、长沙、汉口等地,茶陵境内以丰富的铁、钨、煤等矿产资源及优良的大蒜、生姜、白芷、棉花、苎麻、木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吸引外地商人纷至沓来,并先后成立了福建“建帮”、江西“西帮”、衡阳“衡帮”、茶陵“本帮” 四个行帮。各帮都有商会,有的还建立会馆作为活动场所。例如,位于二总街纱帽堂的福建会馆(即天后宫),城外六总街豆巷的江西会馆(即万寿宫),七总街的德郡会馆(即衡州公馆)。四帮各有突出的商业大户和主打商业产品。其中,建帮专门经营丝烟业务,也附带经营福建特产,“怡茂鸿”“赖天茂”“薛香波”“万年春”等都是资金雄厚、经营有方的名店;衡帮主要经营铁瓦货,也有经营毛笔、墨砚、帽子、小百货等业务;本帮多为屠宰、小吃之类。“罗得华金号””“大新布店”“黄景福百货店”“源丰颜料店”等都是本帮大户。
但是,组织最完善、影响最大的还是西帮。江西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中心、茶叶中心及纸张、瓷器的生产中心,也是全国主要的药材集散地之一。江西人因外出至全国各地售卖本土货物,人数多,覆盖面广,名列明清十大商帮之一。在一些地区,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之说;而云、贵、川等地,更是有“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的说法。他们开设的各种商铺,制造的各种产品,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茶陵因与江西毗邻,江西人在茶陵经营的商铺自然也多。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江西人在茶陵县城开设的店铺有百余家,从商人员达千人以上。传统中医药,有数百年老店“恒益堂”、资金雄厚的“谢裕恒”;经营南杂货中的店铺,有“谢德新”“全昌信”“裕隆”等,它们都是前店后厂,产销“一条龙”服务。还有金银首饰业的“同庆”“同华”,书纸业的“徐文元”,绸布业的“锦隆”“肖义茂”,百货业中的“合泰生”“陈久记”等名店,都为江西人开办。
遍布四方的赣商(即江右商帮),只要在当地有一定基础,就会建造用来纪念许真君的江西会馆——万寿宫。许真君,即晋代道士许逊。他在世时为官清廉,在治理江西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水患中立下大功。江西人尊他为神话人物,广建祠庙供奉纪念他。如今,历经千年,江西人在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建有万寿宫,人称“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万寿宫是江右商帮的标志,也是江右商帮财富与实力的象征。
建立在茶陵豆巷的江西会馆坐北朝南,前临洣水,后靠六总街,交通极为便利,是旅茶的江西人开展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有联系乡谊、调解纠纷、商业中介和融资场所等功能。旅茶江西人还成立了江陵会,凡是在茶陵做生意的江西人都可以缴纳1元入会,并规定每年公祭“许真君”时,会员聚餐一次,以示纪念。
江陵会的主事机构为首士会,负责会务和管理会产。会首一般由当地同乡公推的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首士则由当地有声望的江西商人轮流担任,并设有义渡会、烧包会、招牌会等,各负其责。义渡会负责设立并管理茶陵至江西必经渡口的义渡;烧包会负责每年中元节烧包以荐飨客死茶陵的同乡;招牌会负责商店字号的统筹安排,并处理由此引起的纠纷。此外,按原籍还成立有吉安籍的吉陵会、泰和籍的西昌会、安福籍的咸昌会等分会。各会经费的开支主要是靠大家共同集资、购置产业,以收取租金的方式来应付。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江西会馆会定期举行公祭许真君活动,江西旅茶的各县同乡会轮流在万寿宫聚餐议事,这是万寿宫一年中最大也是最隆重的一次活动。宫内除聚餐议事、捐款集资外,还迎请戏班子唱戏。活动期间正是秋高气爽之季,又恰逢农闲之时,街坊邻里及附近农民纷纷前来观看,豆巷一时热闹非凡。15天的公祭活动,年年如此,成了江西会馆的一大特色。
“道以商传,商以道盛。”许真君倡导的诚信、济民精神,成为统领遍布全国商业网络的江右商帮的精神内核。江西同乡会秉承着这种精神,以“积极活跃,不避艰险”及重“贾道”的良好声誉开创了数百年的辉煌。江西会馆记载的就是万寿宫文化的历史,是江西商帮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江西移民史。
后来,江陵会改称江西省旅茶同乡会,集资捐款,在会馆内创办了豫章小学。抗日战争期间,茶陵县城遭到日军空前洗劫,江西会馆被炸坏,作为豫章小学校产的铺房也损失惨重。日军投降后,江西商人回到茶陵,立即发挥同心同德、急公好义的传统美德,纷纷慷慨解囊,集资募捐,修复会馆,豫章小学也正式复课。几年后,豫章小学规模扩大,由一所初级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了。1952年,豫章小学由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与原解放小学、交通街小学合并成为解放完全小学。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江西会馆依然以当年的姿势屹立在洣水河畔的豆巷,沧桑中仍存有恢宏,没落中犹留着壮丽。洣水流走了岁月,也流来了源源不绝的经济和文化。赣商带着他们特有的文化符号,跨过山山水水悠悠流来,融入洣水岸边的山区小城。那种勇于排难、和合共赢、以义制利的贾道精神,不仅推动了茶陵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茶陵商业文化,成为茶陵历史文化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株洲日报(2021年8月25日 B3版)
作者:张冬娇
编辑:张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