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红星照苍穹,翠柏青松郁葱茏,怀古感今心澎湃,旗帜飘扬别样红。7月13日,长安大学赴延安“寻经忆典·铸魂明德”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了延安宝塔山进行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日本工农学院,了解到了共产国际对抗日战争的帮助,在宝塔山巅,实践队员们了解了相关文物背后的故事,重温了那段艰苦岁月。
访日本工农学校,体会红军格局的力量
实践队员来到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旧址,这是于1940年11月为“给日本士兵以政治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展台中陈列了学员所用的衣物和生活用具,墙上挂有学员饮食菜单和日本国内人民的伙食比较表,可以看出当时学员的吃穿用度,附近设有俱乐部供他们娱乐。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大多出生于日本国内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动人民家庭,生活艰苦,文化水平低,在学校内接受红军吃穿住行学五位一体的政策改造后,纷纷从战败俘虏,变成了反战斗士。
身处在日本工农学校旧址,为实践队员扩充眼界、丰富知识储备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在这里,实践队员集中学习了共产党优待俘虏的政策,看到了日本教师教授日本学员们取得的成果,不仅钦佩于共产党优待俘虏政策的前瞻性、格局性,也意识到统战工作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价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族的独立进行斗争,是共产党客观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后进行的伟大决策,这种决策不仅在国内不同阶级中间发挥了作用,也在国际上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日本工农学校旧址
览青年纪念林,感受人民爱国的情怀
在青年纪念林,实践队员了解到,1979年3月4日,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3个省份的青年齐聚宝塔山,种下了代表各自省份、自治区的树,此外还有“日本自治劳京都友好访华团”、“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等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团队、企业、组织捐赠的树。日积月累,当年23棵树,如今已成茂林。
实践队员们认为,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从天灾频繁、环境荒凉到如今满山翠绿,物产丰饶,离不开共产党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全国、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支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延安的形象,也哺育了延安的人民。从七十年代末刚经历过洪灾的贫苦地,到如今郁郁葱葱的苍翠林,离不开中国人每一颗爱国赤子心。一块块字迹苍劲鲜红的标识牌,记录着共和国从延安走来的艰辛历程,也承载着全国人民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青年纪念林
仰望岭山塔,俯瞰总理桥
巍峨的岭山寺塔,既是山的命名来源,也是延安的标志、革命圣地的象征。陈毅元帅曾以《延安宝塔歌》歌颂宝塔,用塔尖与塔基的关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与人民群众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于宝塔山颠俯瞰延安城,可以看到横跨延河的“总理桥”。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1973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访宝塔山。可南川河没有桥,汽车只能涉水过河,走到一半,陷在河滩中。当地群众齐心协力把车从河里抬出来,周总理十分感动,为了方便群众出行,专门批示拨专款40万元修建了这座宝塔桥,延安人民亲切地称它为“总理桥”。
一塔一桥,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共产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记忆。实践队员一致认为延安时期,宝塔山成为众多有志之士日夜向往的地方,成为一个新型的政党的红色符号,静静矗立的宝塔,见证了延安城的桑仓变化,也记录了延安十三年的历史瞬间。“总理桥”更具体地体现了党中央心系老区、心系人民的立场,正是党长期对人民的关怀,才有了老百姓集体抬车的画面。坚守为当初心,牢记人民立场,使每个党员必须始终坚守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在宝塔山上合影
实践队员于一游一览,一俯一仰之间,结束了宝塔山之行,从日本工农学校体会到红军制度的伟大,从秀丽优美的纪念林感受人民爱国的情怀。塔与钟交映,桥与城共荣,实践队员重温了艰苦岁月,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中国的建立,源于那段岁月里共产党每一个决定、每一条制度、每一项政策的完美执行。中国的富强,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情,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付出,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正如聚沙可以成塔,星火可以燎原,万千中国人可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