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石板路、斑驳的青砖墙、在清幽的小巷中纳凉的孩童和老人……漫步在广州市传统村落黄阁镇大井村,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南沙区黄阁镇大井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历史街区改造后呈现的新风貌。7月29日,笔者从南沙区黄阁镇了解到,依托自身雄厚的资源禀赋,该镇将全面启动老城更新改造项目,致力于将旧镇区域打造为“南沙文化会客厅”,使其与蕉门河的南沙城市客厅呼应,形成经济中心与文化服务中心联动的新格局,助力文化强镇发展。
现场:“凤凰之光”展览讲述黄阁的古往今来
黄阁大井村因拥有全黄阁井口最大的“尹城泉”古井而得名。从村口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可以看到经过复原修复的“荷雅里井”“大井通衢”石刻、“老更馆”原址等历史遗迹。以上景点均陈列在此次更新改造的项目示范段。
位于大井村东北口的“荷雅里井”与“尹城泉”古井,是村内的重要公共饮水井;“大井通衢”原是村内的一条排水沟渠,并建有门楼,后被填为文献巷,门楼也被拆除,仅留下清同治年间的石刻;“老更馆”则是古时更夫值夜的场所,民国后改为“警察室”。
走完约200米长的石板路,来到一个分叉口。左边是大井直街,两米多宽的小巷两侧,有众多青砖黑瓦古建筑,其中包括张昇楼这样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另一侧是是大井张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南沙现存宗祠中规模较大、清代风格保留较多的祠堂古建筑。目前,宗祠里正在展出“凤凰之光——大井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专题展览”。
展览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间线索,以凤凰比喻黄阁,完整叙述了古村悠长丰富的历史。通过展览,市民可以了解到张氏和麦氏家族从哪里迁来,黄阁镇几大传统村落如何相互串联,现有建筑和街巷如何保护,旧宅张昇楼、张昇花园如何修旧如旧,宗祠广场、尹城泉井、文燕井会有怎样的变身,村落改造之后对自己生活有何影响等。
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佐证了黄阁这座老城见证了南宋亡国的哀叹、清初迁海的劫难、鸦片战争的硝烟和抗日战争的烽火。黄阁人每每能在挫折中奋起,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靠的是自身勇毅乐观的精神和浴火重生的能力,这就是“凤凰之光”。
历史:南沙过半不可移动文物在黄阁
黄阁旧镇区域紧邻南沙蕉门河中心区,是南沙传统文化保护最为集中的区域,镇域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高达49处,占全区的55%。更为难得的是,省级传统村落莲溪村和市级传统村落东里村、大井村集中成片,现整体保护范围约36公顷。
史料记载,南宋时期,中原麦氏、张氏等从南雄珠玑巷迁至黄阁。当时,族人以不同姓氏划分,形成四个村庄。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生产、繁衍生息,是中原移民在海洋地区聚居和开发的起源之一。从宋末元初的海中孤岛到清末民国的水网沙田,黄阁旧镇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由岛成陆”的地理变迁历史。
如今黄阁正式启动城市改造更新项目,集中保护更新的区域约23公顷相较于国内其他老城改造项目,具有规模优势。此外,黄阁还聘请清华大学团队对项目改造范围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
未来: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
负责大井村旧村改造的相关企业工作人员吴臻介绍,“南沙亟需文化片区、产业服务场所崛起来激发城市动能。黄阁位于自贸区庆盛枢纽区和蕉门河中心区两大片区之间,打造‘文化会客厅’具有先天优势。”
黄阁镇更新改造项目将以传统文化保护为根本,以“旧村改造、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引导社会资源有效介入,全力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全力打造“文化会客厅”回应城市发展诉求。
在大井村的改造上,项目将保留张氏宗祠、尹城泉古井、文燕巷古井、大井通衢石刻等“黄阁八景”历史遗迹,在大井直街增设宗祠广场、尹城广场等公共广场,创造社交空间。通过保街巷、开绿廊、留广场、建花园、增绿降密等措施,让新老空间并行不悖,让传统老村落展现新风貌。除此之外,项目方将在更新后的大井村内将植入零售、商务、餐饮、酒店、文化等多功能业态。
黄阁将致力于把“文化会客厅”打造成国际文化、经贸融合、交往的新平台,大力营造和谐包容、活力开放的文化氛围。
(图片来源于活动主办方)
责编:战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