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在内蒙古多伦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杭州市市长孙忠焕先生作题目为《休闲时代的茶文化》的演讲,他提到:茶源于中国,经久不衰、不仅中国人喜欢,通过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传向世界,让全世界喜爱,成为休闲时代生活方式,会更加国际化、年轻化、产业融合。以下为演讲全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杭州市市长 孙忠焕
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在茶马古道、草原水乡——锡林郭勒盟多伦举行,我首先代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表示热烈祝贺!
茶源于中国,数千年来,茶经久不衰,男女皆宜,雅俗共赏,不仅中国人喜欢茶,并通过“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万里茶道”等传向世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在茶,可谓“茶和世界·共享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把“绿茶”认定为世界6大保健饮料之首,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又可成为第三世界解脱贫困、减少饥饿的民生产业。是什么力量使一片茶树叶有如此神奇?是发祥于中国的茶文化传播使一片叶子显得非常自信。
茶文化的构成,一是茶叶自身所固有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在不断发展,创造了茶的物质文明;二是人们赋予茶的,尤其是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及儒释道人士根据他们自身需要和情趣,托物寄情,经发挥后赋予在茶身上的审美价值观或形而上的东西,创造了茶的精神文明;三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随着茶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演化,人民也越来越认识茶的意义和作用,共同创造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的相互融合,茶也越来越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文明。由此我们看到,文化总是与民族和人民的创新相随相生的,文化总是根植于民族和人民的生活之中,所以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它可“文治与教化”社会,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中国这一轮茶和茶文化的热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兴起,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和休假时间的增多、追求生活品质有关,我们称“进入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世界休闲理论称为“休闲时代”。休闲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休闲理论在中国引起关注重视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倡导重视对休闲理论研究之后,尤其是于先生1996年他的“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一文的发表,他在此文中阐述:“‘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同步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闲的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进一步提高。这是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道路。”
国际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也曾在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他预测到2015年左右,人类将进入大休闲时代,他认为新千年经济发展推动中的第一引擎是休闲活动产业的发展,会给社会带来更多财富的想象。他们的预言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近几十年中逐步得到验证。中、西方休闲理论的一些观点虽有差异和分歧,但休闲时代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的观点是一致的:
一是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按过去GDP的计算法,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以上(西方当时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休闲消费的需求开始产生,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休闲产业得以充分发展);
二是时间条件。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休假,并应形成年休、国定节日、周休的层次性。这就是中国人过去通俗说的休闲一要有钱二要有闲。
休闲现象自古有之,但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只有少数人才能有享受休闲生活的条件,过去的文人雅士们审美人格的显现,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创作意识的关键,“闲”更让人能宁静致远。到了休闲时代,休闲才具有社会的普遍性,从而对社会的文明意义会更大。
按照世界休闲理论在国际上的实践资料表明,人类逐步进入休闲时代以后,休闲被视为:“个人劳动后,恢复体力和精神,使自己快乐,让生活富于变化”(《韦氏国际词典》)。因此休闲就是在空闲时间里,相对自由地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或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以获得良好心态,再出发。所以,充分地享受,珍惜休闲生活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从而人们对物质会“轻”起来,对文化精神产品会越来越看重,首先在城市生活随后逐步波及乡村中会形成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休闲生活常态化。现在社会各界各方对休闲生活活动已普遍认同,认为人类除了工作、睡眠和家务等三种生活状态外,休闲生活的活动已成为第四生活状态。
二是休闲消费脱物化。休闲时代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对传统的以物质产品为主的消费需求比例在下降,而对以精神性产品为主导的非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比例会很快攀升,恩格尔系数比例也会明显变化。人们的休闲方式也会从消遣性旅游逐步转向休闲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游戏、健身养生、知识养性、文化熏陶等等方面,更重视激发才能、体现人的价值的方式上。
三是城市功能休闲化。城市的休闲设施建设和休闲服务产业得到明显重视而蓬勃发展,人们更追求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并逐步影响延伸到乡村。
四是休闲生活泛娱乐化。休闲活动会渗透到人的各种日常的生活中,甚至把逛商场和餐聚活动也当成为休闲娱乐的一种体验生活。有时工作与娱乐相互融合,工作越来越像娱乐休闲,而娱乐休闲越来越像工作。随着交通的便捷,城市群内同城化现象日益凸现,短途旅行与观光休闲的界线愈加模糊,人们喜欢让身心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积极地放松,享受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青山绿水。
五是休闲方式体验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动手和亲身体验,偏好于自助或半自助式活动方式。
六是休闲目的地和休闲方式重复。如旅行、观光、度假、沙龙等活动结合,一个休闲地不仅会住上几天,而且会重复去;一种休闲活动(休闲产品)会重复享用,经久不厌,回头率高。
七是休闲成为一种再创造、再出发。休闲在西方的词典中,大意为创造、再现、复原。马克思曾称:“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从此意义上说:休闲活动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人们在休闲生活的活动中吸取人类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有利于再创造、再出发。
对此,前一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相关课题组将休闲时代生活方式活动划分为:观光旅游类休闲、文化娱乐类休闲、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社会交往类休闲和其他类休闲六大类。从上所述的休闲时代两个基本条件和七个基本特征看,我国是1999年人均GDP达到7229人民币接近1000美元的,2008年人均GDP迈入3000美元以上,2019年人均GDP超10000美元;我国工作单位的人年可休假时间:国定节日11天,周休52周104天,有的还有年休假制度,形成有层次性的年休假时间已接近或超过1/3。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上的差异性,实际上许多发达地区早就形成了社会的休闲生活。这就是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茶和茶文化同其他休闲活动能兴起热潮并广泛普及的时代背景。
从上所述的休闲生活的几大特点和中国休闲生活的六大类划分看,无论历史的还是当今的事实表明,茶和茶文化都可成为休闲时代人们可普及的一种生活方式。茶,原本是指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树上所采摘的芽和嫩叶,以及这些芽和嫩叶所泡制的茶汤。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在说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品饮茶的活动过程中,由人的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和人文、器具、环境、技艺等相结合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在闲暇时对茶的饮品、玩赏、感悟、联想、溢美等使茶叶变成茶,茶也成为一个文化的多义词,“采茶去”是茶叶,“喝茶去”是茶饮,“品茶去”是休闲,茶健康是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茶艺表演是美学,以茶传情是媒介,以茶修身是茶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俗,琴棋书画诗酒茶是风雅等等。从而使茶和茶文化越来越可成为休闲时代人们可普及的一种健康之饮、文化之饮、社交之饮、快乐之饮。“文化源于实践”,“文化即是人化”,人类在物化中创造的文化又具有“文治和教化”社会的功能。茶文化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人民的茶生活,而且带动了茶产业发展,呼唤茶科技的创新。从而形成了一个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发展,使社会和世界共享美好的茶生活。刚才,我听到郭杰主席演讲中提到,万里茶道赋予沿线城市什么?万里茶道协作体倡导“国际化、年轻态、产业融合、联合申遗”的主张,我认为只有在休闲时代的休闲生活是实现“国际化、年轻态、产业融合、联合申遗”的最佳平台。
现在这种以茶为媒介的休闲生活方式正在从城市辐射乡村遍及各地。如“茶文旅”融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比如,这一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在美丽的草原水乡、丰厚的人文历史和万里茶道重要节的内蒙古多伦举办,就是带动多伦”茶文旅”融合发展很好机会。又如我国各族人民也正在不断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如2019年12月,中华茶奥会·首届奶茶文化大赛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成功举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奶茶源于中国内蒙古,传于世界共享。内蒙古的各级领导和茶人,为适应时代传承民族精典,创新奶茶文化,丰富人民的茶生活,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内蒙古奶茶产业的发展,助力茶文化在“一带一路”、“万里茶道”上进一步发挥作用,今年将要举办第二届奶茶文化大赛,让一杯奶茶香飘四海。
在休闲时代,只要我们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有机地融合起来,茶和茶文化将会在休闲生活中大有可为,为此要倡导:
倡导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融合,传承不是简单沿袭,传承的意义在于适应时代、创新当今;
倡导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相融合,茶产业的品质保证和茶产品的深度加工使之多样化、多元化,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而今的数字化、互联网科技技术又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融合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倡导“茶为国饮”与“以茶惠民”相融合,茶不仅举国能饮,还要“以茶惠民”多元发展、深度开发,使茶还可吃、可用、可保健、可美容、可玩、可事等等;
倡导茶品质与茶品牌相融合,这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和生命力;
倡导茶的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融合,这是新时期实现国民保障与世界共享两个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