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爸爸妈妈说,在威宁波涛汹涌的洛泽河上,有一座“红军桥”,这座桥最初由木板搭成,极其简易,却连通了云南和贵州,在红军长征途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块木板搭成的桥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我特别好奇,很想去看看。机会终于来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妈妈说要带我去“红军桥”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和革命精神熏陶。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妈妈兴冲冲地赶到了“红军桥”,峡谷中一条湍急的河流上,一座雄伟的石拱桥映入眼帘。桥头的石碑上详细记载了“红军桥”的历史: 1936年3月16日,贺龙、萧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回旋战中,要经洛泽河进入威宁云贵乡,前有天险阻断道路,后有敌人围追堵截,红军部队陷入了困境。当地老百姓得知红军要架桥过河,纷纷捐献出自己准备盖房子、做家具的木料。红军战士选择河岸最狭窄最陡峭的地方开山凿石,架起了一座简易木桥。当晚,红军大部队顺利过河,成功摆脱了追兵。
眼前的这座桥,是为纪念当年红军长征和当地交通需要而修建的,并不是当年的“红军桥”。妈妈说真正的“红军桥”遗址还在这座桥的下游。
我们顺流而下,来到距离现在的“红军桥”大约200米的地方,一块巨石上,还零零星星留着当年红军架桥凿出的石洞,巨石旁边是一堵几乎笔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当年红军一锤一锤凿下的石梯。妈妈告诉我,当年架桥十分困难,但是军民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从来没有桥的“天险”上,架起了一座“红军桥”。
红军用人民群众捐赠的木料架起了一座渡过难关的“红军桥”,同时也用长征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架起了一座通往光明的“红军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妈妈的讲述,我被云贵“红军桥”的历史深深震撼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用不朽的红军精神,在心里架起一座“红军桥”,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血脉相通,与伟大的祖国心手相连,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威宁自治县第五小学三(4)班 冯一馨
指导教师 安怡
编辑 黄修宇
编审 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