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荣成市东墩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村内海草房建筑群落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渔村民居,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东墩村以“村集体+公司”的运营模式,利用旧村改造项目,置换了200余户海草房,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生动再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景象。结合村内谷牧旧居等名人文化资源,发展独居特色的海草房红色旅游、精品民宿,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乡村治理与旅游发展道路。
资源禀赋能面临转化难
东墩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发展初期,东墩村的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发展思路不明确,村内虽然有海草房、谷牧故居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但如何将其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思路不清。二是生态保护不规范,村内垃圾处理、环境治理、文物保护等工作推进较慢,一些百年海草房因年久失修废弃,缺乏开发利用,珍贵旅游资源逐渐消失。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村内生活业态简单、单调,观光要素难以形成消费价值,生活业态与观光资源缺少联动,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亟待完善。
近年来,东墩村明确文旅引领发展思路,制定《东墩片区美丽乡村规划》《东墩村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围绕海草房群落、谷牧旧居等生态、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投资1.5亿元,实施旧村改造搬迁工程,采取“宅基地换楼房、集中养老”的模式,置换200多户海草房用于开发生态民宿。以谷牧旧居为中心,打造5个红色旅游展馆,打造“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的红色主题海草房院落,形成“生态民宿+红色旅游”的双核驱动模式。
同时,东墩村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拆除70多处违建设施,制定环保巡查监督制度,责任到人、卫生到户。对全村500多户住宅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公共区域实施绿化美化,绿化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将全部海草房纳入修缮保护范畴,加强重点区域海草房的监管养护,坚持修旧如旧、灵活利用。开办国学、烹饪、剪纸、摄影等培训班,定期组织主题活动,提高村民审美修养、展示村居人文风貌,提升乡村生活气质格调。
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过去5年来,东墩村先后打造了揽云、山海间等14间精品民宿,完善了住宿业态;利用沿海滩涂开发了动漫海世界、网红打卡地等娱乐项目,丰富了亲子观光业态;以谷牧旧居为中心,改造周边院落,打造了清廉家风馆等多个主题展览馆,拓展了红色研学教育业态;设计了以“荣成非遗、荣成名吃、中国特色小吃”为主题的“渔家三弄”小吃街,实现了乡村旅游要素全覆盖的产业生态,精品民宿“一房难求”、网红打卡频上热搜,游客观光感受和消费价值显著提升。
对文化遗产、生态的重视与保护,让东墩村全体村民尝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东墩村通过与山东知名运营团队合作,打造精品民俗、特色餐饮、非遗民俗、红色旅游等多业态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周边留村、渠隔、东苏家村等传统村落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推出“十里古乡”旅游品牌,成功入选山东省100条红色旅游线路,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3A级景区化村庄。
文旅发展也掀起回乡热潮。东墩村内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一批返乡创业人才。“一店一品”精品小吃街、“一院一主题”精品民宿吸引了10余户村民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00余人。自2018年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次,实现了乡村旅游吸引人才回流、创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相关专家看来,东墩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村民共建共享。
该村将共建共享理念贯穿于产业链开发全过程,以“房屋置换”腾清海草房开发用地,以“免费装修+收益返还”推动乡村风格一体化建设,以“一店一品”“一院一主题”征集差异化运营团队,村民全程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品牌维护过程,切实感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强化了村民的使命感、荣誉感。
同时,东墩村坚持以维护村落建筑原真性为前提,保持街巷原有肌理,合理分区、修旧如旧、灵活利用、妥善保护。通过“宅基地换楼房、集中养老”的模式,将200余间海草房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对于村内具有历史意义的遗产、遗迹资源,建档立案。2015年,东墩村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强化了海草房群落保护工作,统筹推进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东墩村还充分发挥省级文保单位优势,结合市级“海草房修复工程”等项目,获得专项经费440余万元,对海草房群落进行了整体修缮与改造,为发展红色旅游、休闲餐饮和精品住宿等旅游业态提供必要空间。以联动发展的理念,与周边村落协同发展,有效发挥了村落间资源互补优势。在共享游客资源过程中,设计整体游览路线,深挖客群价值,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住得久、走得远、吃得爽、带得多,将客群的全域体验与消费价值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