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泽,名曰呼伦。
汪洋恣肆,润泽一方乡土;
浩瀚如海,滋养亿万生灵。”
呼伦湖,
内蒙古第一大湖,
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数千公里内
唯一的大泽。
她是草原之肾,
亦是蒙古高原的眼睛。
呼伦贝尔草原,像一个独特的大环链,在拉动北极圈附近生态系统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维持中国北方生态乃至北半球的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工作,呼伦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春迎“精灵”归“故里”
寒冬已过,春和景明,候鸟已归,沉寂了一冬的呼伦湖重现了灵气和生机。
进入春季以来,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迎来了大批迁徙候鸟。保护区工作人员加强了巡护力度,为北归候鸟站好岗,精心守护鸟类天堂。
位于新右旗境内的乌兰诺尔湿地,气温柔和阳光明媚,一改冬日景象,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鸟类乐园。此时,北归的候鸟与融化的湖水勾勒出了一副美丽的画卷。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呈现出优美的姿态。远处,几百只鸿雁和天鹅栖息在湖面,或闲庭信步,或展翅高飞,与它们相伴的,还有白琵鹭、赤麻鸭等珍稀鸟类。
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忠光是乌兰诺尔湿地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据他介绍,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他们最繁忙的时期,此间他们主要以远红外高清摄像头查看湿地内情况,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他们利用高倍望远镜观测湿地中较远地方的鸟类,看它们什么时候筑巢,什么时候繁殖,什么时候带着幼鸟迁徙,对鸟儿的种类、数量一一记录。
王忠光说:“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巡湖管理、科研监测、社区宣传。我们日常巡湖的监测记录将上报保护区研究院和资源管理科。近几年我们在辖区共监测记录到2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11种,包括丹顶鹤、灰鹤、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2种,包括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
鸟类增多,植物生长旺盛,水质更加清澈,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离不开生活在湿地周边牧民的共同努力。多年来,乌兰诺尔湿地管护站不仅加强了湿地保护力度,同时,致力于提高周边牧民群众绿色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牧民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逐步提高。
科技助力织密管护监测网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不断加大对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同时,全民参与、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为干扰显著降低,使得保护区范围内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湿地面积逐渐扩大,呼伦湖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呼伦湖,提升对呼伦湖的科研监测能力和管护执法能力,2018年,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正式投入使用,740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视频监控系统围绕8个管护站和5个核心区,建设29个监控塔,对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在重点监测区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同时,建设了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可查看实时及历史视频资料。实现了视频监控与指挥中心的整合联动,能够灵活有效地对远程设备进行管理。通过对远程监控对象的录制、回放、联动报警等应用,满足科研监测、应急指挥、远程调度的需要。监控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为科研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这一系统,已经累计记录到鸟类120多种,野生动物10多种,鱼类5种。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生态是呼伦贝尔的根基。如今的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到处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芦苇随风摇摆,水面微波荡漾,候鸟时而优雅地在水草间散步,时而在水中嬉戏,自由舒展,怡然自得。呼伦湖这个维系万千生灵的母亲湖,正在全市上下的倾力保护和治理中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记者:张梁诚)